最近,跟幾個朋友聚會,孩子們一見面就玩開了。
其中一個朋友吐槽:「這孩子,見了同類,就不要娘。」
她說,每次一回到老家,女兒就跟小叔家的哥哥姐姐24小時黏在一起。
用餐時碰見,老母親就抓住她嘮叨,別玩那麼多游戲啊,別忘了寫作業啊。
女兒假裝聽不見,沒搭理她。自覺討人嫌了,老母親感到心寒吶。
都說母子連心,父子天性,可現實中,孩子小時候像糖黏豆,長大了卻拼命想逃。
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不愿意跟自己親近,甚至跟自己反目成仇,這是為什麼呢?
其背后的逆人性真相,父母一定要盡早知道。
在孩子需要澆灌的時候
父母卻狠心逃離
孩子在玩游戲刷視訊,媽媽在旁邊忙著自己的事情;
孩子索然寡味地玩著,爸爸在旁邊一直打電話;
孩子抓耳撓腮寫作業,媽媽在旁邊怒容滿面守著……
這些畫面,你是不是很熟悉?
我們身邊有挺多這樣的父母,陪著孩子,但不是陪伴孩子。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沒有參與感的精神逃離,比起那些父母不在身邊的逃離,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一方面,孩子會效仿父母心不在焉的樣子,做事敷衍不專心,對他人漠不關心。
另一方面,孩子會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點都不重要,感到很委屈,又無處宣泄。
孩子在嬰幼兒期需要陪伴滋養,就像幼苗需要澆灌一樣。
如果這時候父母給不到他情感依戀,孩子感到孤獨,失望,沮喪,久而久之,就會不愿意聽父母說話,有心事也不告訴父母。
主持人楊瀾說:「如果不抓住機會給予孩子好的陪伴,很多缺失,是一輩子都難以彌補的。」
所以,孩子長大了會跟父母沒有親近感,有些孩子可能還拼命想逃離得遠遠的。
在孩子需要撐桿的時候
父母卻無情打壓
綜藝節目《少年說》有一期,一個女孩吐槽媽媽,總是拿她跟學霸閨蜜作比較。
媽媽說:「你看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
女孩向台下的媽媽喊話,說她很受打擊,自己的努力媽媽看不到。
可面對女兒的哭訴,媽媽還視若無睹地繼續辯解:
「我不斷打擊你,是因為你的性格有點飄。
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當你覺得你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你一把……不是說我只肯定你,你就出得了效果……」
女孩不再發聲,抹去一把淚,不打招呼就轉身離開了。
當局者迷,像這個媽媽一樣,我們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打壓孩子。
我們習慣了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藏在心里不說;而對孩子的缺點卻火眼金睛,天天念叨著。
心理學上有個「視網膜效應」,意思是說,當你過度關注一件事情,就會產生視覺偏差,不能全面準確地看待其他事情。
當父母總是說孩子這不行,那不行,就會帶給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反正努力也沒用,干脆什麼都不做了。
孩子不大可能喜歡只打壓不鼓勵他的父母。
在孩子需要松綁的時候
父母卻使勁拉拽
在熱播劇《打開生活的正確方式》中,付心童原本是大學老師,有了孩子之后,經丈夫邊亮勸說辭職回家當全職媽媽。
付心童全身心投入地照顧兒子,事無巨細,甚至在給兒子喝飲料時,她都會先幫打開瓶蓋。
每天盯著孩子的學習,早早替孩子決定好了要考重點中學和名牌大學。
可讓她傷心的是,孩子的成績大滑坡,還說自己的夢想是做一名廚師,想讀職校。
她怒斥兒子的一番話,扎心了:
「媽媽在你身上傾注了多少心血!媽媽工作都不要了,就是為了你,管你的生活,管你的學習……」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這位全職媽媽撕心裂肺的痛心。
她沒有意識到,「一切都是為你好」, 凡事包辦代替,事實上,是牢牢地拽住孩子不放手。
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尹建莉老師寫道: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當我們試圖牢牢「控制」孩子的時候,只會激發孩子的叛逆心。
孩子小的時候,胳膊拗不過大腿,盡管心里不爽,討厭上學,孩子還是會乖乖順從。
可是,隨著自我意識越來越清晰,孩子就越想自己做主并決定一些事情。
這時候,如果不給他松綁,有些孩子可能就會自虐輕生,有些孩子則會叛逆對抗。
可以說,父母不放手,孩子終無路可走。
做到這三點,
孩子長大了跟父母加倍親近
如上所說,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有意無意地破壞親子關系。
那麼,要怎樣維護或修復親子關系呢?
1、優質陪伴孩子,保證他情感依戀安全
我有個朋友,是一外企公司高管,她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但品質超高。
朋友主要是晚上帶孩子睡覺,白天交給奶奶帶。
她很體貼老人家,每天早上6點前起床,把地板拖干凈,把午餐和晚餐的菜洗切好,放在冰箱里,方便老人家取用。
少了家務活的勞累,老人家心甘情愿按照朋友的方式去照顧孩子,寶寶吃喝拉撒睡玩都基本是定時定點的。
李玫瑾教授強調,如果媽媽不能親自帶孩子,那麼,幫助孩子跟看護人建立安全可靠的情感依戀就尤其重要。
孩子的情感依戀可以在家人和看護人之間自由切換,這其實是間接給孩子傾注愛和陪伴。
可見,陪伴不在多,而在用心。
有了安全可靠的情感依戀,孩子會更加信任父母。
2、無條件接納孩子,做孩子的堅強后盾
心理學家科胡特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不帶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
大概意思是,無條件接納孩子、愛孩子,不因孩子犯錯而對孩子產生敵意,不為更高期待而給予獎懲以誘惑孩子努力。
如果孩子生氣打人了,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我接納你犯錯,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我不認同這種做法,打人是不對的。」
如果孩子某次考試失誤了,可以溫和地跟孩子說:「孩子,任何情況下,媽媽都愛你。如果你需要幫忙,隨時跟我說。」
接納孩子真實的樣子,孩子表現不好,不怨恨或敵視孩子,孩子表現優秀,不打壓或貶低孩子。
無條件接納孩子,不是縱容寵溺孩子,而是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起心動念,及時給孩子肯定和支持。
做孩子堅強的后盾,孩子會更加懂得尊重父母。
3、樹立邊界意識,把自主權還給孩子
有一個農場主需要外出辦事,他先后找來一只獵狗,讓它幫看管其他雞鴨馬等動物。
他說:「誰不聽話你就干掉它。」結果,有一半的動物被獵狗開槍殺掉了。農場主很生氣,把獵狗殺了。
農場主找來第二只獵狗,說:「不要輕易干掉這些動物。」結果,有一半的動物跑掉了,獵狗都沒開槍。他又把獵狗殺了。
當他找來第三只獵狗時,獵狗聰明地問他:「主人,到底什麼情況下可以開槍?」
農場主回答說:「所有的動物都不能跑出農場,誰跑出去了,你就可以把它干掉。」
獵狗這下清楚了,對所有動物說:「我要畫個邊界線,誰都不能跑出界。誰敢出去,我就干掉誰。」
畫完邊界線,獵狗在線外巡邏,看見哪個動物越界,就警告它退回去。最后,所有動物都相安無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邊界清晰很重要。
我們教育孩子也一樣,劃定一個邊界線,大人不跨入線內,孩子不跨出線外。
給孩子清晰的指令,只要不觸及原則底線,他是自由的,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做決定。
放手,但不放任,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讓孩子自主決定,孩子日后可能更能理解父母的用心。
做到以上這三點,我們才能給到孩子深厚的情感依戀,無論走到哪里,他的情感依然會跟父母緊緊聯結。
父母子女一場,注定漸行漸遠。離開,但不疏離,對父母有向心力的孩子,更懂得感恩。
尊重但不放縱,關懷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導,邀請而不要求,這是親子關系的正確打開方式。
深感認同,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