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你家娃收了多少壓歲錢?
關于「孩子的壓歲錢可以如何處理」這件事,我們之前也發過文章分享,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另一件事:給孩子零花錢,絕不僅僅是把錢塞給孩子就行了。
如何讓他了解「什麼是自己的零花錢」?如何分配自己的零花錢是合理的?存起來還是花掉?……等等,這一系列細碎又現實的事情,都是我們這些大人要提前思考的,也是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去探索的。
而且,你根本想不到,當人類幼崽開始有自己的零花錢,他們能有多機智(雞賊),以及多守財。
大哥邁入小學的第一天,我就送他了一個存錢罐,用來放我給他的零花錢。
之前的文章中,我詳細講過德國官方推薦如何給孩子零花錢,我家6歲了,每周可以給2歐元。大哥終于開始跨入人生的新階段,也成為有錢人士,也要學著管錢和存錢了。
我每周都會在固定時間,放進去兩歐元,眼看著錢罐子越來越沉,大哥很快就有了一種腰纏萬貫的錯覺,總是伺機給它減重,左等右等,機會終于來了!
他無意間發現我在給弟弟準備生日禮物,打算自己也要送弟弟一個同學錄作為生日禮物。
我問:為什麼要送同學錄呢?他答:因為弟弟老搶我的,這樣他就不跟我搶了!」想法的確不錯,邏輯上也沒有漏洞。我接著問:「你有那麼多錢嗎?這本同學錄10歐呢!」大哥一聽,馬上沖到房間把存錢罐抱出來,坐在我面前開始數。大概是命運的安排,這些零零碎碎的硬幣還真就不多不少剛好夠10歐。大哥當即把這一罐硬幣塞我懷里,委托我幫他采購。
頃刻之間,大哥的全部「積蓄」就變成了送給弟弟的禮物。但他卻沒有絲毫不舍,倒是為終于找到機會花錢沾沾自喜。
這態度讓我隱隱有些不安,很顯然,在他的心里,這存錢罐里的錢只是爸爸媽媽征用他的存錢罐收納一下而已——說到底還是爸爸媽媽的錢,花掉了有什麼好心疼的呢?
我意識到,發零花錢的方式很重要,要鄭重地把錢交到孩子手里,而不是隨隨便便往他的存錢罐里一塞。
要讓他知道:在他接過錢的那一刻,這就變成了他自己的錢,不是爸爸媽媽放在你這里的錢!
于是,之后每周發零花錢,我都會故意搞得很正式,并且用非常認真嚴肅的態度,鄭重地告訴他,「這是你本周的零花錢,你自己去放好,以后有什麼想買的零食啊、玩具啊,都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
大哥最開始,還會試探性地問過,我真的想買什麼都行嗎?買巧克力,買糖果都行嗎?
聽過我肯定的回答,高興壞了,立馬問我:
「媽媽,上次咱們度假弄丟的那盒桌游,可以用我的零花錢再買一套?」「那盒桌游6歐呢,你這2歐還不夠……」「可是桌游是咱們一起玩的啊,你和爸爸每人再出2歐,不就夠了嗎?」我一時語塞,不知道如何接話。
當我還在訝異,大哥這個還在學10以內加減法的人,是如何算錢算得如此精明時,他已經爽快的把兩歐硬幣塞回我手里了,并讓我立馬去網上買。
果然,當人類幼崽有了錢,腦筋轉得都比平時遛了。
為了讓娃更直觀的掌控錢流失的節奏,我準備了一本嶄新的記事本,當他的面在封面上工工整整的寫下「賬本」二字。
我一邊解說,一邊指導大哥自己把「收入」和「支出」記在賬本上,順帶復習一下減法——
「2歐減去2歐,你這禮拜的零花錢余額就只剩下0了!你要再想要買什麼東西,就只能等到下禮拜發錢了,明白了嗎?」
大哥不以為然:「我知道,我可以等!」口號雖然喊得響,但畢竟「小孩的嘴,騙人的鬼」。
吃過晚飯,大哥又興奮地抱著一本樂高宣傳冊飛奔而來:「媽媽,你看這套樂高怎麼樣?下次我要拿零花錢買這個!」
「可是你已經沒有錢了……」我冷漠地提醒他。「我知道!下次有錢了我就攢起來,等到攢夠我就可以買了!」
大哥頭也不抬地回答我,一邊說一邊摸出一支筆,在他相中的那款樂高圖片上做好了醒目的標記。
攢錢?他剛才說他要攢錢?!我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還沒來得及引導,他就已經預判了我的預判,自己把這個關鍵詞說出來了嗎?
我正暗自竊喜,突然大哥又有了新的目標:「媽媽,你還記得上次你說要花錢買的那個廣播故事多少錢嗎?我想買!」
我抬頭看到這副沉浸在消費快感中無法自拔的小臉,突然意識到當一個見到什麼都想要的小孩說要攢錢,大概就像公雞下蛋,母雞打鳴。我提醒道:
「你剛才不是還想要攢錢買樂高嗎?現在又要買廣播故事,究竟要哪個?」「我兩個都要!」「你哪有那麼多錢呢?」「我可以攢啊!」「如果兩個都是20歐,等你攢夠這筆錢,你打算先買哪個呢?」
大哥終于被我繞進去了,大概也沒有想到選擇題無處不在,隨即便深深陷入了窮人的糾結:「對啊,那應該先買哪個呢……」
「你看,拿不定主意了吧?那是因為你沒有計劃。如果見到什麼就馬上買,那可能花完錢以后,又遇到更喜歡的東西,卻發現沒有錢去買了,就會后悔。
所以買東西不能沖動,要想清楚這件東西是不是自己最喜歡的。可以把自己想要買的東西排個順序,最喜歡的排第一位,你就知道你攢下來的錢要先用來買什麼了。」
這通關于「機會成本」、「權衡取舍」、「理性消費」的理論輸出,連我自己都被打動了,沒想到大哥卻另辟蹊徑——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從現在開始把所有錢都存起來,等我存夠一個億,就可以把所有想要的都買下來!」
我卒。
我耗盡畢生所學,費勁巴拉的給大哥灌輸了「置辦大件商品需要儲蓄」 的理念,卻沒想到一不小心用力過猛給他帶入了另一個誤區:以為靠存錢可以發大財!
解鈴還須系鈴人,我只好又拿出計算器,在大哥面前演算了一番:以他現在每周2歐的收入水平,大概也就是存個九十幾萬年便能實現目標。大哥的發財夢瞬間破滅……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既然存錢發不了財,干嘛還要存呢?是因為錢太多沒地方放嗎?恰恰相反,是因為錢不夠,才要未雨綢繆!
存錢的目的,除了攢錢買大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感」——那種家里有糧,心中不慌的安全需求,在疫情肆虐的這幾年體現得尤為明顯。
商業活動受限,經濟增長受挫,很多人丟了工作關了店,只能坐吃山空,如果沒有積蓄,這些人該怎麼辦?
理論基礎有了,下面進入技術討論環節,怎麼操作才能養成科學合理可持續的存錢習慣呢?
1、 選定一個適合孩子年齡的儲蓄方式
對于年紀小的孩子,抽象思維還不是很熟練,需要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來幫他們建立對金錢的具象感知和情感連接。 這個時候,一個可以聽得見聲響的儲蓄罐就再好不過了。
對于大一些的孩子,賬戶上的數字增減,已經能牽動他們情緒的變化了,我們就可以幫他們開通銀行賬戶,作為常規的儲蓄方式。
2、固定的儲蓄模式
活期儲蓄跟零錢罐儲蓄一樣,流動性非常強,使得儲蓄和消費的界限變得非常模糊。
因此在規劃零花錢的時候,應當事先明確好儲蓄和消費的金額比例,在計劃的期限到來之前,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則不能輕易動用儲蓄賬戶里的金額。
那麼,按照什麼比例來劃分儲蓄和消費呢?德國兒童財商網站Finanzkidz提出了一個適用于兒童的「三賬戶模型」(3-Konto-Modell),建議按照50-30-20原則,將零花錢中的50%放在愿望賬戶,30%放在存款賬戶,剩下的20%放在享樂賬戶,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美國,也有一個比較流行的3S法則(Spending-Saving-Sharing),建議將大部分(50-80%)零花錢用于當前消費,剩下的部分則一半存起來,一半送出去,用于禮物、捐贈或公益。
圖源:原圖取自美國銀行官網,作者翻譯整理
在查資料的時候,我無意中發現美亞上已經有不少根據3S法則設計的儲蓄罐,銷量也很可觀,可見其在美國接納度已經非常廣泛。
圖片來自Amazon.com
總之,不論你選擇哪種比例,即使是自創的比例,最重要的是要按照選定的模式堅定地執行下去。
知道了如何存錢,如何能堅持存錢,才是關鍵。
因此,在開始儲蓄之前,先教孩子學會制定儲蓄計劃,非常有必要。
1、存錢來干什麼?
沒有明確目標的行為,是很難堅持下去的。在引導孩子存錢時,應當先確立一個儲蓄的目的:是要攢一筆錢去度假,還是要在幾個月后買一個心儀已久的玩具?
當儲蓄的目標被具體化了以后,孩子們就更容易理解,存錢這件事在未來能帶來的好處(如幫助自己實現愿望),從而更加積極、更加專注地去完成。
此外,如果你家孩子還在使用存錢罐儲蓄,那麼家長也不妨借鑒銀行的激勵措施,比如每存一元就配予一定比例的「利息」,讓孩子知道舍棄當前的消費,也是可以得到額外補償的——更符合延遲滿足的原則。
2、目標金額是多少?
想好了存錢要干啥,就可以根據這些需求,來給自己設置儲蓄的目標金額了。
設置目標的時候,要引導孩子考慮目標的可行性和難易度,不能太放飛。比如想要存夠一個億,買下全世界,這樣脫離實際的目標,跟沒有目標并沒有什麼區別。
反過來,如果小朋友每周從10元錢里面,拿出5元存起來,幾個月以后用自己存的零花錢,實現了買一套玩具的愿望,這成就感可不就爆棚了麼!
3、多少時候能達成目標?
設置好儲蓄的目標金額,就要開始根據自己的收支狀況,來計劃為實現這個目標所需的儲蓄頻率、額度、和期限。
孩子的耐心是有限的,剛開始的幾天可能會很積極,可新鮮勁兒一過,很可能就堅持不下去了。因此,當目標期限太長的時候,可以將一個大的長期目標,拆分為幾個小的短期目標。
具體做法可以參考我們常用的「呼喚神龍」大法,比如目標金額是存夠100元,那麼我們可以把它劃分為4個25元的短期目標,每次達到這個小目標可以得到一顆「龍珠」(星星/印章/其他任何象征性的東西),集齊四顆「龍珠」就是實現終極目標,召喚神龍的日子啦!
總之,教孩子存錢的意義,遠不止學會克制欲望、延遲滿足,更多的目的在于讓他們在制定并執行儲蓄計劃的過程中,學會合理的規劃、管理自己的資產,乃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