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刻意感動。
當兒女時,我們或多或少都厭煩過爸媽講了一遍又一遍的「大道理」。
若干年后,當我們有了孩子,卻也在不經意間變成了「愛講道理」的父母。
孩子睡得晚,就不厭其煩跟他說:
孩子書桌亂,就會忍不住嘮叨他:
孩子做事磨蹭,就忍不住擔憂:
愛講道理,似乎是所有父母的通病。
可就算說一千道一萬,孩子似乎還是沒什麼改變,完全理解不了我們的苦心。
為什麼?
因為我們奉為圭臬的道理,在孩子那里不過是惹人煩的碎碎念,不僅沒用,可能還會對他們造成傷害。
記得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時候,你對父母很失望?
有一個回答很扎心:
總是給你灌輸大道理,不論當時你處于什麼處境——
我們總覺得,一句話重復一百遍,總能變成孩子接受的真理,但在孩子眼里,一句話重復一萬遍,也只是嘮叨。
父母永遠在講道理
是最沒用的教育
很久之前的一篇文章,我分享如何讓大寶少吃垃圾食品的招式(孩子「垃圾食品」這個癮,不用打罵不用吼,只這一招輕松破)。
一些童靴留言表達了不同意見,覺得這樣「叨叨叨」講大道理的方式,孩子接受不了,沒什麼用。
我明白他們的擔心,但這并不是一桿子到底的簡單問題。面對孩子,講道理的教養方式是必然的。只不過,有沒有效果,要講究「度」和方法。
不分場合、一直在講道理的父母,將會栽在超限效應上。
所謂「超限效應」:
是指由于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一個道理說一遍、兩遍,孩子尚且還能聽得進去。
但如果日復一日地重復,只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厭煩。
就像電影《小孩不笨》中小主人公說的那樣:
講道理這個方法行不通,還因為我們的關注點出了偏差。
大部分父母在跟孩子「談心」時,總是把重點放在「道理」上,恨不得一個道理拆開了、揉碎了,讓孩子刻在心里。
但實際上,當我們和孩子溝通時,他們只聽到了我們輸出的7%的內容。
心理學上著名的「73855定律」告訴我們:
當和孩子溝通時,在他們接受到的信息中,有55%來自我們的肢體語言,比如表情、動作、姿勢等;38%來自情緒,比如我們聲音的大小、語調、語速等;7%來自說話本身的內容。這個心理法則,也解釋了很多父母心中的千古謎題:「為什麼說了那麼多次,孩子還是記不住。」
因為,當我們滔滔不絕說教、想讓孩子銘記于心時,他們大部分的注意力卻在忙著對付我們焦躁的情緒和「河東獅吼」。
對我們說的道理,他們的大腦根本無暇顧及。
你的大道理
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當我們和孩子講道理時,總是喜歡用負面的結果來「嚇唬」孩子:
本意是好的,想讓孩子知道后果的嚴重性后,能夠立即改正、迎頭趕上。
但事實卻總是事與愿違。
這樣的負面說教,很容易將我們的育兒焦慮,轉嫁給孩子,讓他們也開始變得焦慮。
就像很多父母因為自己數學不好,就擔心孩子的數學也不好。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他們會不斷跟孩子講,「一定要重視數學,我當年就是因為數學不好……」
同時,他們還會給孩子的數學學習加碼,讓孩子沒日沒夜地練習。
可等到考試后一出成績,就傻了眼,孩子的數學成績一團糟……
芝加哥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Sian L. Beilock,就曾針對這個現象,做了一個實驗。
他測試了438個孩子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焦慮,以及他們父母的數學焦慮和指導孩子做作業的頻率。
結果發現:
有數學焦慮的父母,越想幫助孩子、輔導他們的數學作業,孩子的數學就越差,與同齡人的水平相比,大約相差三分之一左右。
這是因為,父母對數學的過度焦慮引發了一連串的語言和行為表現。
這些表現會直接造成孩子對數學的巨大抵觸和恐懼。
其實,不僅僅是學習,生活、習慣、性格養成等方面,孩子都會因為父母的負面說教,而引發巨大的焦慮。
最終造成「父母越擔心什麼,孩子越會出現什麼問題」的狀況。
比起講道理
這些方式更有效
既然重復性的說教沒有什麼效果,不妨趁早改變方式,用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試一試。
說一百遍,不如經歷一遍
說教,對孩子來說沒有作用。
為什麼?
因為小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越小的孩子,越是這樣。
他們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至于父母口中所說的「以后」,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
大孩子能夠理解「以后」的含義,但是對他們來說,聽得懂和做得到之間,還有一條巨大的鴻溝。
正如盧梭所說的:
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
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所以,與其跟孩子講一百遍道理,不如讓他親身感受一次。
就像下面這位爸爸,發現兒子凌晨兩點半,還沒有睡覺,躺在床上打游戲、玩手機。
他沒有一上來就說教,而是帶著兒子出了門。
凌晨三點半,他們看到了老大爺已經開始在街邊打掃衛生;
菜市場里,滿是搬運蔬菜、為早市而忙碌的人們。
他們走到一個賣肉的攤位,一位大伯正在給肉剃毛;
又走到一個菜攤,老板在緊張地清洗蔬菜。
最后,他們來到一個老奶奶的菜攤前,爸爸和老奶奶聊起天來。
原來為了早點來賣菜,老人家凌晨2點就下地去摘菜了,還被蚊子叮得很嚴重。
這些對話,被默默地站在一邊的兒子,一五一十地聽到了。
后來,爸爸問了兒子一個問題:你覺得這些叔叔伯伯爺爺奶奶這麼早起來干什麼?
兒子說:為了生活,為了子女。
爸爸問:那你呢?
兒子低著頭,很羞愧地說:我錯了。
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個字,但是我相信這個男孩是真的意識到自己錯了。
很多時候,我們一遍一遍的說教,縱然苦口婆心,但落在孩子那里終究只是不痛不癢的「左耳進右耳出」。
相比之下,一次沒有什麼對話的「深夜出行」,帶給孩子的是「眼見為實」的觸動。
孩子自己經歷過,感受過,就知道自己到底要怎麼生活。
此刻,無需多說什麼,他就已然全都明白了。
減少負強化,增加正強化
前面我就提到過,當我們教育孩子時,總是喜歡用負面結果來「嚇」孩子。
本以為孩子會被「嚇住」,從而改正,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還可能引發焦慮。
傅首爾就在一個節目里分享過她和兒子的故事:
看到兒子寫字歪七扭八的,她就忍不住要說教,甚至說了很重的話:狗都比你寫得好看。
但是后來,她發現這樣并沒有效果。
于是,她改變策略,開啟了正向的夸夸模式:
這麼帥氣的人,字要是再寫得好看了,這讓別人怎麼活呀。其實,帥氣的人,也可以寫字很好看的,你再寫一次試試……
果然,兒子這次就寫得很好看。
教育學上,把這種方式稱為「正強化教育」。
正強化教育認為,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才是塑造他們習慣和行為最關鍵的節點。
正強化用起來一點都不難,只需要父母把關注點,多放在孩子的優點和進步上就可以了。
比如,孩子每次寫作業都拖拖拉拉,一會兒吃東西、一會兒上廁所,不叫就不寫。
當孩子再次拖拉時,我們可以選擇不理會。
而等到孩子某一次不磨蹭的時候,就抓住機會,夸獎他:
今天媽媽還沒喊你,你就來寫作業了,真是太驚喜了,我們寶貝長大了,懂得自律和主動了。
再比如,孩子總是粗心,我們可以適當提醒他改正,不說教;等到他哪一次不粗心時,就夸獎他:
你真是越來越認真了,正確率一直在提高。
說白了,就是忽略孩子的錯誤和壞習慣,強化他的優點和進步。
雖然就算當下孩子不說什麼,但內心一定會有觸動的。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自律、越來越認真。
這樣的「正強化教育」,其實和心理學上的「霍桑效應」不謀而合。
都是通過對孩子的積極關注,促進行為的改變,從而變得更加出色。
有人說,父母最大的育兒誤區,就是凡事都太著急了。
尤其是孩子犯錯時,我們總是不假思索地湊上去,在他們耳邊一遍又一遍地叮囑、嘮叨、講道理。
用盡全力,可到頭來卻收效甚微。
或許,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從不是把道理講明白,而是學會適時閉嘴。
因為,只有父母坦然退場,不催促、不逼迫,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孩子,才能讓他們真正學會思考和反省。
畢竟,腳下的路,永遠都要靠孩子自己走。
哪怕跌倒了,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歷練。
這篇文章,其實主要是寫給我自己的。我承認,我是個愛講道理的媽媽(還是老師,要命不?)。當然,我早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以常常提醒自己「閉嘴」,別老叨叨叨的。但真的令我「幡然醒悟」的是我家老二。我家老大,從小就是可以溝通的孩子,大道理在他面前是能講通和行得通的(要不然也不會分享我的經驗)。而老二完全是個混不吝,超級有主見、脾氣又擰又臭。她其實很懂事,但人家只懂自己的道理。別人的大道理,在她面前就是一堆廢話,人家不是不理、是完全不聽。
她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溝通和教養方式,用「講」不一樣的方式,將人生的哲理傳遞給她。是她,刺激了我,寫下這一篇。
歪個樓,你們家老大老二是不是也天壤之別?讓我們好不容易積累的經驗,毫無用武之地?是的話,點個「贊」告訴我,順便安慰我一下~
來源:川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