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姐妹家做客,聽見她8歲的兒子和小伙伴在爭執。
兩娃站在小區門口,小伙伴要他把玩具送給自己,他不愿意,說:「我的玩具,我有權利不給你。」
小小年紀談「權利」,屬實把我驚到了。小伙伴很不高興:「你一點都不好,我不跟你玩了。」
他昂起頭:「我以前分零食給你的時候,你怎麼不說我好呢?現在說我不好,我才不信呢!」
沒一會兒,兩娃又開開心心玩在一起。小伙伴似乎意識到自己錯了,送給他一顆糖果,他也回贈了一個玩具。
上樓之后,我跟閨蜜不住感嘆:「這孩子真的太勇了,別人家孩子一聽到不跟他玩馬上服軟,你孩子一點都不虛,理直氣壯的就事論事。」
閨蜜笑了笑: 「我們經常告訴他,無論他在外面如何,爸媽都相信他是最棒的,讓他不要害怕勇敢做自己喜歡的事。錯了,我們會引導;對了,我們會放手,所以他不容易被別人打壓。」
一番話聽得我佩服不已。
我曾聽過很多媽媽問我:如何培養出自信健康的孩子?姐妹從另一個角度給出了回答: 培養孩子,重點不在方法,而在環境。
就像心理學家薩提亞說的: 孩子的性格特點、三觀品格、生活習慣,都深受家庭環境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一個有愛的家庭,就是托舉孩子最有力的「后盾」。
有愛的家,是孩子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前幾天直播,畢淑敏問董宇輝他最在乎的人是誰,董宇輝脫口而出三個字:「我家人。」 他接著說,「爺爺奶奶,他們身體不好……然后,小外甥女,她長大需要教育……再然后是我爸媽。」
「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評論,有罵你的,也有夸你的,在鋪天蓋地的輿論評價中保持平常心,就要做到不聽不看,不斷提醒自己:誰對我重要?
只要我知道家人對我怎麼評價的,我就不糾結了。」
自從董宇輝走紅后,就經常遭到輿論的轟炸,有人造謠他抬高定價,還有人惡意抹黑他,然而董宇輝從不和這些人爭論。
因為他知道,只有家人才知道真實的自己什麼樣,并且,能夠接納全部的他。
所以,他看待外界評價時,傾向于一笑而過,不以為意。
近期,董宇輝和倪萍老師互動的時候,提到有一年過年手頭緊,給老人家的紅包比往年少了一些。
可能老人家也感覺到了不一樣,就準備好了一些錢給董宇輝,當時他在打電話沒有當回事,可是董宇輝父親提醒他說,老人給你錢你要拿著,要不老人家難受一整天。
第二天董宇輝就去找老人要壓歲錢,說:奶奶,聽說您給我準備了壓歲錢呢,給我拿點唄,我要談戀愛,請女孩吃飯啊。奶奶給他錢時很開心。
董宇輝說,這個錢到現在也好好地被存放著,這不只是錢啊,還有一種愛的力量。
心理學中有一個庫里肖夫效應: 我們眼里的世界,其實就是內心的世界。
同樣一張臉,拿給家庭氛圍冰冷的孩子看時,孩子會覺得這張臉在仇視他;拿給家庭氛圍溫暖的孩子看時,孩子會覺得這張臉充滿善意。
敵意與善意沒有寫在臉上,而是存在于孩子心中。我們對外界的看法,其實只是內心投射出的倒影。
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就是孩子內心的「鏡子」。
有了「家庭」這個強大的后盾,經過它的反射,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成為孩子成長得更加強大的契機。
紀錄片《小小少年》中,男孩殷然因為喜歡昆蟲,被同學排斥,被老師無視。
然而,殷然的父母很支持孩子培養愛好。媽媽放棄興趣班培訓班,寒暑假帶孩子爬山找昆蟲;爸爸自學攝影,給兒子和昆蟲們拍照。
有句話叫做: 父母給孩子的托舉,莫過于廚房有聲,書房有香,臥室有話。
殷然家中,廚房里總是笑聲,書房里滿是殷然探索昆蟲的工具,臥室里不缺父母溫柔的諄諄教誨。
在家人的支持下,殷然鼓起勇氣,在班里開了一堂「昆蟲科普課」,課程很成功,但殷然為同學準備的昆蟲小禮物紛紛被「退回」。
他沮喪了嗎?沒有。殷然平靜地說:「他們能聽我講完課就很不錯了。」
他拿出準備好的圓珠筆,代替昆蟲禮物送給大家,這一次,同學們很開心地接受了。
記錄著殷然成長的導演,內心掀起巨大的波瀾:「我可以用震驚來形容,感動到想流淚。」
孩子在外面遭遇挫折屢屢失敗時,很多父母會錯誤地選擇指責、命令、控制、打壓……本想讓孩子好起來,結果孩子更加沒自信了。
然而殷然的父母,沒有教孩子如何融入班級、怎麼討好同學,而是給予他支持與力量,潛移默化地引導他變得更好。
當他有了力量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辦法也應運而生。
正如教育家蘭尼說的: 一個美滿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寧謐和安慰,使孩子洗心滌慮,怡情悅性,勇往直前。
良好的家庭氛圍,托舉著孩子更幸福的未來
心理學家發現: 孩子生來就是渴望愛的,冰冷的家庭讓孩子學會了壓抑愛;而溫暖的家庭,讓孩子學會選擇性地吸收積極正面的愛。
這種積極的選擇,源自四個方面:
0-6歲,父母充當孩子的貼身照料者;
6-12歲,父母成為引導孩子向善的規范者;
12-18歲,父母變成孩子人生路上的保護者;
18歲以后,父母的作用逐漸淡化,但依然是孩子不可或缺的精神導師。
有愛的家庭,能夠在這四個方面滿足孩子。
然而,溫暖家庭對孩子的積極作用,小時候時常被父母忽略,這種忽略在孩子長大后才凸顯弊端。
知乎一位網友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她和閨蜜從同一所大學畢業,閨蜜畢業后和男友同居,不但給他洗衣做飯,還掙錢給他花。
兩人在一起7年,男友始終不求婚。封控期間,她的薪水減少了,男友非常不高興,還沒事找事、吹毛求疵地罵她說些難聽的話。
而她結婚后,老公變著花樣對她好。她覺得被老公寵愛是理所應當的,很不理解閨蜜為什麼這麼忍讓。
閨蜜說:「小時候我只要稍微有一點做得不好,我媽我爸就會劈頭蓋腦地罵我,所以我很怕聽到別人的否定,總想證明自己對別人有價值。」
心理學中有個術語叫做 「情感依戀指向」,指的是我們傾向于選擇怎樣的依戀模式:是溫暖,還是冰冷?是和睦,還是疏離?
閨蜜的家庭,有著冰冷疏離的情感依戀。她雖然很痛苦,但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已經形成了習慣。
長大后,她的情感依戀指向,也對準了和原生家庭相似的環境,習慣性地像討好父母一樣討好男友。
這讓我們發現: 小時候有沒有被照料好、童年期有沒有被正確地教育、青年期有沒有被父母護在臂彎里,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習慣。
早在20多年前,堪薩斯大學的心理學家Todd Risley等人就做過一組實驗:跟蹤記錄42個來自不同社會背景家庭的9月大孩子,重點考察家庭互動情況。
結果發現: 父母跟孩子說更多的溫言細語,孩子從小吸收到的單詞量就會更多,等到這些孩子4歲時,他們和其他孩子的詞匯量累計起來一共相差3000萬個。
這組實驗揭露了一個真相表明: 父母善于經營有愛的溝通方式,孩子智力更高,更懂得與人溝通,未來更有能力走上光明的人生道路。
有愛的家庭,就像孩子背上的翅膀,幼年托舉孩子飛向高處,成年后,也能成為孩子的力量,引導他飛向成功和幸福。
父母愛得恰到好處,孩子就心有歸處;溫暖有愛的家庭是「種子」,讓孩子開出「愛自己」的花蕾。
溫暖有愛的家庭,激活了孩子生命中一切美好
董宇輝從家庭中得到的滋養,變成了他的力量源泉。
直播中被問到對家人的看法,董宇輝說: 「知道奶奶生病時,我真想馬上辭職回家,帶老人去看病——我真的做得出來。」
熟悉董宇輝的人都知道,他有多麼熱愛工作。然而這份熱愛的源泉是家庭,努力工作是為了讓家人越來越好。
正因為有家人的支持,他才能出落得這麼優秀;正因為有一個有愛的家庭,他才能在任何時候都堅定地做自己。
董宇輝在朔州二中的一次演講中,台下有9000學子,也是在這次演講中,他說出了一段名句:
溫暖有愛的家庭,是一切關于「成長」的開始,也是一切關于「強大」的答案。
那麼,如何經營出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
斯坦福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父母奉行24條準則,家庭氛圍最好,孩子出落得最自信健康,核心是以下5點:
1.父母輔導孩子學習功課的同時,也要教孩子社交技巧,與他建立良好關系,搭建良好的社會交際系統。
2.父母適度表達期望,不過分「望子成龍」,但也不放任自流,而是在盡量避免親子沖突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教育計劃。
3.父母善于自我解壓,不把負面情緒和爭吵帶給孩子,平時都有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踏實努力,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4.家庭教育方式權威而不專制,所謂權威是指:在孩子舉棋不定時正確示范引導,但不過分控制干涉孩子自己的主見。
5.鼓勵孩子獨立,早一點學會穿衣服、打掃房間、收拾衣服等家務,讓孩子感到「我在這個家里是有價值的」。
就像文學家阿瑟·米勒說的:「你要盡其所能把你的家庭造成一個生活中心,在這里面,一切良好的事物會被撫育培養起來;在這里面,你的忠誠、熱望、同情,以及整個你生命中高貴的東西,會被發揚光大起來。」
教育模式如同水車,搭建穩固之后,活水也會源源不斷循環往復,最終形成一片清澈滋潤的水源。
水源中蘊含著溫暖、和睦、友善,一切對孩子有益的東西,都會在無形中灌溉孩子,使他有力量乘風破浪、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