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虎媽貓爸》中,畢勝男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辭掉高薪工作回歸家庭,家庭收入驟減。
但從小就用最好的條件去養育孩子,樣樣挑貴的,她寧愿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也不愿削減孩子的吃穿用度。
這天,畢勝男煮好飯等著老公回來一起吃飯,當老公夾起一根青菜準備吃時,被她一手打住了,說這是從超市搶購的有機蔬菜,是平時的3倍價格,專門買給女兒吃的。
女兒羅茜茜也在奶奶的「富養」觀念下,漸漸被慣出了公主病,寧愿尿褲子也不上農村的廁所,小小年紀就嫌棄別人的房子破。
被媽媽當場打了一巴掌,說女兒只知道公主和巫婆,也因此和婆婆大吵一架。
當父母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家庭氣氛和夫妻和諧度,都悄然發生著變化。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
誠然,父母以孩子為中心,一切都為他考慮好,以為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
殊不知,這樣做給孩子和家庭的未來都埋下了禍根。
孩子地位高,家庭多半悲劇
網絡上有一種說法叫「兒寶媽」,意思是說,媽媽凡事以兒子為中心,離不開孩子,孩子就是她的全世界。
小時候,她為了孩子可以犧牲一切,什麼都為孩子著想,也想盡辦法給孩子最好的。
孩子被過度寵溺,往往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只會一味向父母索取。
孩子長大后,父母依然不想放手,只要是孩子的事情,統統都插手。
父母越是管得多,孩子就越想逃離,孩子越沒出息,就越依賴父母,「兒寶媽」就養出了「媽寶男」,就像是走進了一個死循環。
朋友最近總跟我抱怨,說她兒子小彬性格我行我素,完全聽不進父母的話。
閨蜜兒子學習成績跟不上,還整天攀比,還說讓父母以后不要去接他放學,因為他覺得家里的車子不上檔次。
聽了閨蜜的話,我頓時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好,一心為了孩子好,卻把孩子寵成了「小霸王」。
朋友家條件還算寬裕,在孩子身上沒少花錢,從出生到現在,玩具用品樣樣都是貴價貨,對孩子也是有求必應。
小彬從小就穿名牌,用名牌,也上名牌學校,所以他身上有著很強烈的優越感,也看不起普通人家的孩子。
在他父母眼中,孩子還小,又是獨生子,必須要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能滿足都盡量滿足。
小彬越長大,追求的物質欲望就更加強烈,每一雙鞋子都是上千的限量版,一旦父母不給他買,他就逃學、甚至威脅父母。
其實,當孩子的地位越高,父母的地位就越卑微。
前段時間,有個12歲的孩子與防疫工作人員發生爭執,在理論時,孩子不顧勸阻用石頭砸向工作人員,還不停辱罵。
而一旁的孩子家長還對防疫人員喊道:「你跟一個12歲的孩子較什麼勁啊!」
在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時,父母一味地維護孩子,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
在父母的溺寵教育方式下,孩子越來越叛逆,更是目中無人。
《三字經》說:「子不教,父之過。」
父母怎樣教養,孩子就長成什麼樣。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地位是不容降低的,父母一味縱容,孩子也更加難教。
再愛孩子,也不能以他為中心
電視劇《小舍得》里的英子媽媽宋倩,獨自一人帶著英子,為了讓孩子上到好的學校,5次換學位房,從每天的早餐到晚上的宵夜,事事親力親為。
為了能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學習,她辭掉高薪的工作,去培訓機構做補習老師,她算好了孩子的放學時間,課余時間就給英子準備好很多刷題的試卷。
整個家庭的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只要孩子的成績一下降,她就焦慮到哭,孩子的大學聯考志愿和就讀大學,她都想好了。
可英子在這種嚴厲又「專注」的教育下,漸漸出現了厭學、甚至開始抑郁失眠,她的生活只能是學習和媽媽安排的一切。
而媽媽的生活也只有女兒,一切都是與女兒有關,每當英子出現了一點的「差錯」,宋倩就容忍不了,接受不了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方式長大。
最終,英子因抑郁癥而想要跳河自盡,此時的宋倩才明白,孩子快要被逼瘋了,自己也到了崩潰的邊緣。
孩子成為父母心中的中心時,必然會得到滿滿的愛,但也帶來了沉甸甸的壓力。
心理學上有一個南風效應,北風和南風要比誰的威力大,他們定了一項規則,看誰能讓行人脫掉外套,就算贏。
北風一上來就刮了一場寒冷刺骨的風,路上的行人的衣服越裹越嚴實。而南風選擇徐徐吹動,行人一熱就脫掉了外套。
父母好比是北風,總想著要用強而有效的方式教育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父母越用力,孩子越想逃離。
心理學家畢淑敏說過:
「一個不懂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父母一味地「愛」孩子,卻忘記了教孩子如何愛自己,愛別人。孩子自然也不知道什麼是愛,也很難感受到愛。
與其事事為孩子考慮好,不如給孩子做好榜樣,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
溢出的愛,養出了一身毛病的孩子
不得不承認,父母用自己認為的「最好的方式」去教養孩子,結果恰恰相反,養出了一個叛逆、和自己不親近的孩子。
在一檔訪談節目中,一個14歲的女孩小妮從小被寵成公主,越長大越叛逆,父母實在沒轍,無奈之下,決定送她去參加「變形」。
在餐桌上吃飯時,父親好聲好氣說了她兩句,她二話不說,用筷子夾起肉就直接砸向父親。
隨后,工作人員采訪她,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對父親,她還笑著說:
「我恨不得抽他的筋,扒他的皮,他死了還好呢,因為他買了保險,能賠蠻多錢的。」
這樣的話從一個女兒的口中說出,讓人聽了很心碎。
只要父母一有不順從的意思,她就發脾氣甚至打罵父母,還敢對父母口無遮攔。
在「變形」中,女孩被送去了偏遠地區,從小不愁吃穿的她把一塊牛肉干不小心掉地上,還不嫌棄就撿起來,分給了當地的孩子吃。
大家都以為叛逆的她,也有不浪費食物的習慣,可她給了別人吃后,還嘲笑別人是傻子。
14歲的孩子,把父母的愛理解為理所當然,還不斷索取,揮霍著家里的金錢,還詛咒父母。
很難想象,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愛,卻把孩子寵成了毫無邊界感、更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樣子。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積極引導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當父母覺得無能為力而放棄教育孩子時,也正是孩子容易走上歧途之時。
莫言說:「現在有很多父母將孩子的壞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的身上,就是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當務之急并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父母的教養方式直接決定了孩子成長什麼樣的人,毫無底線、毫無原則地寵溺孩子,孩子身上的毛病就越多。
寫在最后:
有一句話這樣說:「優秀的孩子,并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他們的背后都有跡可循。」
同樣,叛逆難教的孩子,也是父母一點點寵出來的。父母給孩子提供怎樣的土壤,孩子就長成什麼樣。
父母過于溺寵孩子,養出的多半是自私,不懂得感恩的孩子。
父母過于嚴厲要求孩子,容易養成叛逆、追求完美的孩子。
沒有誰能一直是幸運兒,孩子終究要獨自一人面對生活,面對人生。
作為父母,無法陪伴孩子走完一生,但可以培養孩子成長為擁有獨立人格、有擔當、懂得感恩的人。
但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積極引導和鼓勵他們學會獨自生活和培養更好的逆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