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去死,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一位母親前段時間說起兒子近來的狀態,深表擔憂。她提到,好像兒子進入到國中以后,一直都抑郁寡歡,食欲減退不說,記憶力也慢慢下降。
最后經過母親和兒子的深入交談,才了解到:原來兒子從小就好強,進入到國中以后,成績突然滑落到中等水平,考試名次持續下滑,讓他的身心疲倦不堪。
而這種苦又無處訴說,久而久之,心理的負擔越來越大,甚至已經影響到了日常的生活。
得知此事的母親異常抱歉,她從未想過,原來年紀輕輕的小孩,已經負重前行了這麼久,可作為父母卻一直沒能發現兒子的異常。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失蹤100多天的江西少年胡鑫宇,一個年輕的生命遺憾隕落,再次把「兒童心理健康」這個話題推到大眾的眼前。
或許站在大人的視角上去看,孩子純真又無邪,沒有生活的壓力,按理來說,不會出現心理問題,可現實的調查數據卻狠狠地甩了大家一巴掌。
中科院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報告中顯示:
「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郁檢查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為17.2%,重度抑郁為7.4%。」
單純提數據大家可能還沒有實感,24.6%這個概念相當于「每四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檢出抑郁」。
更棘手的問題在于:這幾年疫情的爆發,不少孩子進入到網課學習中,抑郁的幾率將會提升。
而為何會如此呢?專家認為,抑郁并非是一朝一夕出現的,也不是因為孩子玻璃心、矯情,它是受多種外部因素影響的綜合問題。
美國心理學博士布麗吉特·沃克在《幫孩子擺脫焦慮》這本書中說過:孩子大部分的負面情緒,都跟焦慮有關。
容貌焦慮、社交障礙、個人價值的虛無、達不到父母的高期待、校園暴力,甚至是原生家庭的不幸等等,都可能成為孩子心理健康的「阻礙石」。
家有孩子的,如果聽到孩子把以下幾句話當成口頭禪,可能就是抑郁的前兆,父母需要提高警惕。
1、「真是沒意思!」
孩子的性格底色多半是天真活潑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一點點小東西都能令他們樂上半天,這也是大人經常羨慕小孩的原因。
如果你發現自家孩子,在某一段時間內經常沉默不語,好像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成日里唉聲嘆氣,并且把「真是沒意思」掛在口頭上,多半就是心理開始生病的前兆。
父母需要重點關注,異常持續兩周以上,你們可能就需要進行一次深度的交談。
2、「我比不上別人,這世上沒有人愛我。」
抑郁背后通常伴隨著習慣性自我否定、個人價值感的虛無等等。
專家分析,7~14歲的青少年往往處于一個情緒相對敏感的時期,他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微小的外界因素而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中。
而這個年齡段的小孩,正是社交圈擴大的關鍵時期,如果在親情或者友情中遭受到了否定和打擊,很可能就會讓孩子變得一蹶不振,認為自己不配被愛,毫無個人存在感。 久而久之,抑郁也就隨之而來。
因此,當孩子們經常對自我產生懷疑時,父母需要注意是否孩子在學校受到了老師或者同學的語言暴力,以及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到,是否無意中刺痛了孩子的自尊心。
3、「我真是豬,什麼都做不好。」
研究認為,如今的小孩從小就活在一個幸福的環境中,心理的抗壓能力確實會弱一點。再加上孩子缺乏一個宣泄的出口。
一旦負面情緒疊加,往往會選擇躲在一旁悄悄舔舐傷口,可超過了心理承受的閾值以后,小孩便會習慣性自我否定。
只要過得稍微不如意,就認為是自己的能力不夠,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不夠冷靜客觀,久而久之,這些不良的情緒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最終把自己壓垮。
4、「我真不該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不是我死了就好了……」
當說出這句話時,通常代表孩子的心理負擔已經很嚴重了。
根據專家的解釋,孩子出現抑郁問題后,通常會對自我的評價出現病態化的降低,他們會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情緒的波動起伏比較大,甚至一度出現「輕生」
的念頭。父母如果發現小孩開始說這句話,建議先觀察一下孩子的生理行動是否正常,若伴隨著記憶力減退、食欲降低、精神萎靡等不良表現,可以帶著孩子去專業的醫院做心理檢測,不要避諱行醫。
孩子是家庭未來的希望,所以希望父母能夠重視起兒童的心理問題,如果發現他們的情緒不對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解決。
1、讓孩子回歸到「大自然」中
先來改變孩子的外部生長環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回歸到「大自然」中,卸下心中的負擔,從自然中獲得快樂。
丹麥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從小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小孩,長大后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風險將會下降55%。
2、日常多陪伴、關心小孩
很多孩子出現心理問題,都是與原生父母的漠視或者過高的期待有關,從小給孩子創造一個有愛的環境,讓他們感覺到:哪怕世界如此不堪,哪怕我一無所有,但是有父母愛我,我便能以一敵百。
父母的愛,是支撐孩子對抗不公正、對抗艱難險阻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