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前段時間跟我抱怨,說孩子現在的脾氣是越來越難捉摸了,也幾乎不愿跟他們說話。
「孩子今年上高二,雖然成績一般,但一直都很聽話,不叛逆,也從來沒有跟我們發過脾氣,但是最近他越來越反常,對我變得愛答不理,有時候我多問幾句,他就會不耐煩的嘟囔兩句,問急了甚至說出了要離家出走的話。
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的他這麼不愿意跟我們說話......」
相信很多家長也有一樣的困惑,為什麼孩子突然不跟自己說話了,其實這不是一瞬間形成的,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隨著孩子自身的自主感增加,這個問題就逐漸顯現出來了。
特別是到了青春期,不良溝通可能會升級為一系列的家庭溝通沖突,而目前很多家庭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不良的溝通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1降低「自我概念」,提升自我認知
「自我概念」是指一個人通過自身的經驗、自我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己的了解。
而孩子受到他人最多的反饋,來源于自己身邊的人,特別是家長。
父母正面的語言,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可以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并且這種成功可以轉化為完成更多的事情。換言之,當孩子面臨各種事情,甚至挑戰時,他們會積極地認為「我能行」。
親子之間的溝通,可以幫助孩子產生積極的「自我概念」,有利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并且可以提升他做事的動力,并且將這些都反饋到他的生活和學業中。
2阻礙社交情感能力的發展
不溝通甚至經常爭吵的家庭,還會影響孩子的社交情感發展。
在一項關于親子溝通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篩選了140組家庭,研究對象均是診斷出抑郁傾向的9歲兒童,根據孩子與家人的互動能力并且對整個家庭的溝通情況進行分析并打分。
結果顯示:親子溝通沖突是兒童社會情感障礙、行為攻擊性和抑郁癥狀的重要預測因素,負面的親子溝通會阻礙社交情感能力的發展。
聽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終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門外徘徊,他們沒有找到鑰匙,卻怪孩子難以溝通。」
凡事都是有技巧的,與孩子溝通也不例外。
試試這4大親子日常溝通策略,有效提升親子溝通質量:
1、認可的話,贊揚著說」
中國式父母似乎很少開口夸孩子,特別擅長給孩子潑冷水,生怕說了幾句好,就飄起來。
作家艾小羊就曾在文章中回憶往事:
高中時,她好不容易從學渣逆襲考了第一,激動地告訴父親。
父親只是淡淡看了她一眼,說道:「你這是瞎貓撞上死耗子,有什麼可興奮的?」
但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欣賞。
父母的肯定就是孩子建立自信、強大自我的重要基礎。所以,當孩子取得成績時,我們可以由衷地贊許:「孩子你真棒,我為你驕傲!」
那些經常給孩子鼓掌的父母,也把愛和信心灑進了孩子心里。
2、批評的話,鼓勵著說」
許多父母都喜歡借著批評的名義,打擊和嘲諷孩子:我怎麼生了你這個沒用的東西?剛講的就忘了,你是豬嗎?
最后不僅達不到教育效果,還會傷害孩子自尊,破壞親子關系。
想要真正讓孩子進步,不妨試試「批評的話兒鼓勵著說」。
教育學家尹建莉分享過一個故事,她女兒數學沒考好,老師在家長會后特意找她說了此事。
回到家后,她沒有責罵女兒,卻說道:「老師說你這幾次數學雖然考得不是很理想,但她覺得你在數學方面其實是很有潛力的。」
就這樣,女兒受到很大鼓勵,自信也被激發起來,之后越考越好。
家長的信任和鼓勵,就是激勵孩子改正和進步的強大動力。
3、請求的話,商量著說」
你有沒有跟孩子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你怎麼搞的,房間這麼亂,快去收拾好!」
結果每次都是說了半天孩子依舊沒有任何動作,甚至還頂嘴:「要去你自己去,別煩我!」
命令式話語很容易讓孩子失去自尊心,滋生叛逆情緒。
所以我們可以嘗試用商量的語氣:「兒子,衣服亂丟可不是好習慣哦,你愿意和媽媽一起收拾一下嗎?」
當你放下咄咄逼人的態度,多考慮孩子的感受,以柔克剛,孩子自然愿意放下抵觸,痛快地把事情給解決了。
4、反對的話,尊重著說」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愈發強烈。
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任性,跟你對著干,而粗暴地反對他。
比如孩子天天玩手機上網,不要直接對孩子發脾氣:「不許玩手機了!」「再玩就沒收!」
可以嘗試用平等、尊重的態度去溝通。
「媽媽能理解你,手機確實很有意思,可是長時間玩不僅傷害眼睛,還影響學習,你是大孩子了,媽媽相信你是有這個自律能力的。」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就會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很大程度上采納你的建議。
養孩子不是馴獸,你尊重了他,他才會尊重你。
有句話說得好:「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父母的良言,是指引孩子往前走的明燈,也是構建親密親子關系的橋梁;
父母的惡語,則是種在孩子心里的毒瘤,也是一把割斷情感鏈接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