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三年級了,我爸竟然不知道我在幾班。」
一位網友在談及父親時,這麼說道,言語間,是一絲遺憾,更是一絲怨恨。
他說,他的童年記憶中,沒有父親的身影。
因為在外地做工程,父親很少回家,對父親,他從最初的想念,到后來的陌生,再到如今的習慣。
生疏,是父子關系的現狀。
如今,已經長成大人的他,孤僻冷淡,膽小自卑,在職場上屢屢碰壁。
心理學家胡慎之說:人生90%的短板,都來自父愛缺席。
他說,父愛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幫助孩子從父母身邊離開,和世界建立鏈接,從而幫助孩子獨立于世。
父親缺席的傷害,不可忽視。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作用完全不同,媽媽的力量是內向的,是告訴孩子「有了困難,別怕,回家。」爸爸的力量則是外向的,是教會孩子與世界建立聯結。
在小小男子漢的世界中,他需要父親牽著他的手,告訴他,如何面對困境,如何抵抗風雨,如何戰勝自我。
如果父親缺席,就會讓兒子失去力量的支持,他們不知道怎樣一個人行走人間,于是,他們會緊張焦慮,會情緒失控,充滿了濃濃的不安全感。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說,小的時候,沒有覺得父親不在有什麼影響,直到現在,我才發現,我的人生大樹,根基不牢,也因此,我站不穩,走不直。
他說:我真的羨慕那些從小有父親陪的孩子,如果將來我有了孩子,我一定會好好陪著他,不會再讓他受委屈。
李玫瑾教授也講過一個例子。
山東的一位父親,為了給兒子一個好的物質條件,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
父親在上海的時候,接到了公安局的電話,原來,兒子在上海車站行竊被抓。因兒子尚未成年,警察教育了一通,就讓父親領回了家。
幾年后,父親輾轉到南京打工,兒子又在南京車站被抓,他不禁疑惑:為什麼孩子會放著好好的書不讀,非要跑到這麼遠的地方來行竊?
在警察的聞訊下,已經長得高高大大的兒子哭了:讓你到處掙錢,你能到哪掙錢,我就到哪掙錢!
這是一個孩子飽含辛酸的求救,更是對父親缺席的宣戰。
對孩子來說,父親不僅僅是一個身影,一個稱呼,一個「提款機」,更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掌舵人」,幫助他們把準人生的方向。
缺失了父親陪伴的孩子,如同大樹沒有了根基,他們無力抵抗暴雨的侵襲,從而變得脆弱膽怯。
認真地履行父職,給孩子一份堅定的力量,成為孩子人生途中強有力的「掌舵人」,這是天下每一位父親的職責所在。
別讓我們的孩子,缺失了這份愛,和這份力量。
胡慎之老師講過一個例子。
小時候,父親很少在家,還常和媽媽爭吵。懦弱的媽媽每次被打后,常常想自s。
童年的陰影始終伴隨著她,她于是想找一個性格溫和,不會使用暴力的丈夫。但最終,她的三段婚姻都以失敗告終。
她總是向對方再三確認:「你不會打我的,對嗎?」在她不斷的語言暗示下,丈夫「屈從」了她。
內心里,她既希望自己能在婚姻中獲得安全感,又希望重現當年的情景,以證明她能夠改變結果,不再讓自己恐懼。
缺席的父愛,影響了她的內心需求,而她的內心需求,又會造成種種不順。
在女兒的世界中,父親是溫暖、是希望、是底氣,如果沒有父親,她們就無法習得這份力量,從而失去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被濃濃的「無力感」所包圍。
從「缺少父愛」到「一生尋愛」,這是孩子一生都難以愈合的傷痛。
電影《勝者為王》中,有一段關于父親的台詞:
作為一個父親,我就應該和她一起守護,只要她認定了,我就陪著她,有時候受挫了,我就等她回來哭一場。
我們常說父愛如山,因為,在打拼世間的道路上,唯有巍峨堅毅的高山,才能成為女兒最堅實的壁壘,為女兒拂去一路塵囂。
當她們知道自己值得被愛,她們才能夠無懼世人眼光,勇敢做自己。
有一篇文章《我的父親,沒有「爹味」》,很感人。
作者也是一個父親缺席的孩子,在她28年的生命中,和父親朝夕相處的時間不足5年,但她說,有一種不得已的「缺席」,卻從未失了愛。
她和父親之間的聯系就是靠著一根電話線,每天打電話,已經成為了一種日常。電話里,父親教了她很多道理,也給了她很多力量。
畢業后,她擔心找不到工作,父親在電話里輕描淡寫地說:「怕啥,我養你啊。
」
她說,當我身后有如此巨大的兜底力量時,我更堅定了前行的勇氣。
唯有被父親寵愛的女兒,才有足夠的底氣去擁抱世界,抵抗風雨,走過不易,迎來絢爛的朝陽。
國學大師南懷瑾有著很多身份: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文化傳播者......在兒子南一鵬的眼中,父親是導師,更是朋友。
他是半夜帶他看急診的慈父,是做錯事給他教導的老師,是與他暢談理想的朋友。
南懷瑾經常對兒子說「父子之間不責善」,意思是說父子之間,不可要求過多。
他對孩子最大的要求,就是希望兒子能成為一個自尊自立,遵紀守法的平凡的人。
感受到父愛寬厚與博大的南一鵬,由衷地感嘆道: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到底怎麼才能算是一個好的父親呢?
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邁克爾·蘭姆曾提出衡量父職的3個指標,值得廣大父親們借鑒:
1.互動程度:是父親與孩子的直接互動程度
在家的時候,父親應該放下工作,多給孩子一些時間,陪孩子戶外登高、讀書寫字、做做游戲,既能讓孩子放下手機,又能增進親子關系。
來自河南洛陽的父親,為了讓兒子少看電視,每天兒子放學后一起跑步,每天三公里。
堅持了兩年后,父子兩人達到了姿勢的「神同步」,心靈的「共交融」。
即使父親因為工作原因,不在孩子身邊,也可以與孩子進行視訊通話,云聊天,讓孩子感受到父愛的存在。
2.可及程度:是父親對孩子的回應與支持
有人說:最好的父親,是孩子的「回音壁」,你說,我聽,你提問,我回答,你煩惱,我分擔,你快樂,我分享。
他們能夠永遠站在孩子身邊,當孩子需要時,及時給予回應及幫助。
對孩子來說,一個能「夠得到」的父親,才能給予他們力量和勇氣。
3.盡責程度:是父親履行父職的用心程度
好的父親,都能承擔起托舉孩子成長的重擔,成為孩子前行路上的引路人。
和媽媽一起照料孩子的日常起居,更要給孩子提供豐盈的精神養育,在他們有困難的時候,幫他們走出困境,在他們遇挫折的時候,幫他們重新出發。
在孩子的眼中,好的父親,一定是用心盡職的。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
母子關系指向融合,寓意親密,父子關系,指向疏離,寓意規則。
每一個男人,在他成為父親的那一天起,他的命運就和孩子緊緊連結在了一起。
曾經,他們給予了孩子生命,將他們帶到這個多彩的世界中來。
如今,他們賦予了孩子生機,給他們營造一個安全的精神家園。
美國衛生部組織編寫的《父親在兒童健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提出,「父親功能」包括七個方面:
和孩子的母親培養積極的關系
花時間陪孩子
養育孩子
恰當地規訓孩子
引導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保護和供養
成為孩子的模范
唯有履行好父親的功能,肩負起父親的職責,孩子才能踏實地前行,才能勇敢地擁抱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