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個段子,所有同事看完都會心一笑。
某二代亞裔瞞著傳統保守的家庭沒有出柜,一天他老爹突然造訪他的公寓,看到他在變裝皇后比賽拿到的銀獎。
老爹默默地抽了幾根煙,語重心長地問兒子:你為什麼沒拿金獎?
太真實了。
多少中國孩子,是在父母的「挑錯」下長大的?
跳舞比賽拿獎了,父母怪你不務正業;
考個第二名,父母怪你沒考第一名;
就算你考第一了,也會怪你沒找到靠譜的男女朋友回來...
可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真的好嗎?
經常性對孩子挑錯,其實是種否定。
1939年,美國愛荷華大學語言研究小組Wendell Johnson招募了22個孤兒,來進行一項實驗。
實驗的方式是不斷打擊這些孩子,只要他們開口說話,就指責他們說話結巴。
你猜怎麼著?一段時間后,本來伶牙俐齒的孩子,變成了真正的結巴,并伴隨一生!
一個當年參加測試的孩子,在74歲時知道了真相,痛苦不已,指責這個惡魔實驗——
「你毀了我的一生,我也許會成為自然科學家、考古學家或總統。可是,我卻成了一個可憐的結巴……」
看,你批評孩子什麼,他就朝著批評的方向去發展。
我們中國家長還有個習慣,有意無意的會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孩子。
我家兩個娃,在養育過程中,也遇到過這種情況。
我家哥哥做什麼都很麻利,寫起作業來從不用人催。而弟弟則是個慢性子,寫作業速度跟他哥一比,老人就有話說了:
二寶什麼都好,就是太慢了,跟你哥學學。
幾次之后,二寶的明顯變化是,更慢了。
我趕緊找老人私下開了個會,跟他們說千萬不要再說弟弟慢了,否則只會越來越慢。
我給弟弟準備了計時器,每天寫作業讓他給自己計個時間。這樣既對時間有了概念,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
我總是說:二寶真棒!今天比昨天快了1分鐘!
這樣的鼓勵,讓弟弟越來越專注,速度也明顯提升上來了!
就像《正面管教》創始人德雷克斯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受到肯定的孩子,受到肯定越多的孩子,行為和性格都會越來越好。
孩子最初的自我認知是來自父母的反饋,假如始終都無法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他會認為那就是事實。
甚至,他們會始終人為自己是被審視的一方,從而害怕權威,不懂得和權威者相處,不懂得主動索取,容易表現得唯唯諾諾。
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包子性格,容易挨欺。
所以養育的路上,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千萬別吝嗇你的贊賞。
可是話又說回來,孩子豈不是說不得了?
當然不是。
許子東在最新一期的《圓桌派》里說過一句話,深以為然。
他說討論問題,一定要先做病人,再做醫生。
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再好不過了。
總是以過來人的姿態去評價孩子的不足,只會加劇他們的挫敗感。
和孩子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洞察孩子犯錯的原因,才能在指出孩子不足的同時,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例如之前我發過孩子閱讀障礙的文章,有個姐妹半夜給我留言原來自己這麼久都錯怪孩子了,也沒再強迫孩子了。
之后神奇的事發生了,自從和孩子講了他可能閱讀障礙這件事后,孩子居然更愿意花時間在閱讀上。
真正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去消化、自省和成長。
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和羞辱。
滴水穿石,勝過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潛移。
最后,說一句爛大街的話: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這里的「溫柔以待」不是一味的夸贊,這會演變成敷衍;
更不是自以為對孩子好的挑錯,這更可能是一種控制和羞辱。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放下功利和攀比,聚焦到具體的自己。
挖掘孩子的潛力,幫孩子一起克服弱點和盲區。
畢竟教育的目的不是加劇傷害,而是促進成長。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從容地走向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