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余額不足,很快又到了開學季,相信很多寶媽們又得領著孩子踏上他們新的人生台階,無論是剛要帶寶寶們去上幼兒園還是上小學一年級,對于家長和孩子都是新的體驗和成長。在大多數家長心中都充滿對孩子校園生活的期待時,有些家長卻開始為孩子適不適應校園生活而操心。
特別是前段時間在后台收到有的家長留言說:「 我家的孩子從小就比較老實,跟別人玩耍時從來不爭不搶,就算是被同伴搶了他心愛的玩具,他也不敢吭聲,平日里我們家長在旁邊還能占著他些,可是他很快就得送去讀幼兒園了,在那里會不會被小朋友欺負或者受了些什麼委屈我們都不知道,真是急在心里卻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啊!「
誠然,做家長的都把孩子寵成心肝寶貝,就生怕他在外面受了什麼委屈卻不敢為自己爭辯,遇到喜歡的東西卻因為過于老實而割舍拱手讓給他人,這樣的孩子著實讓人心疼。
但是也有不少有這樣孩子的家長,有的喊著「 他性格就這樣,拿他沒辦法啊!「,有的卻甚至 以為孩子能忍讓是一種優點,因為他們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不要爭不要搶,別人要我們就給他這樣的理念」所以認為這是他們教育上的成功。
但今天,想跟各位家長所普及的是:
1、 太過于老實并非是種美德,孩子長大容易成為「軟柿子」。
2、 父母面對過于老實的孩子時有對策的,而且只需要三招!
1、 太過于老實并非是種美德,孩子長大容易成為「軟柿子」。
首先,這里并不是否認老實是種優點,凡事得有度,過于老實則容易吃虧,家長得分辨好孩子的情況,莫妄下定論焦急不已,也別以為孩子小只是性格溫順了點就掉以輕心。
有些孩子性格偏向十分溫和,這是天生性格使然,他們不太計較個人得失,非常懂得禮讓,也愿意關心照顧別人,愿意為了大局著想為了他人著想而舍棄自己的個人一時玩樂,這樣懂事有分寸的孩子, 家長大可不必操心。
雖然看上去他失去了一些權益,但是他會獲得很多友誼。這類小朋友無論在幼兒園還是長大在社會上,都是人緣比較好的一群人,大家都會喜歡跟他做朋友。
但有些孩子「老實」是表現在無論什麼情況下,只要是跟別人爭取的事或者東西, 他只是一味地回避,雙手拱讓,被人家欺負了甚至都不敢哭不敢回家跟爸媽講,這便是不行的。
而第二種孩子的行為表現大多不是天生的性格如此,很有可能是因為家庭養育中一些不經意的習慣,造成了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他并不是真的不計較、愿意謙讓,而是不敢拒絕別人。
校園霸凌并不是個新現象,只是近些年很多相關校園霸凌的報道浮出水面,更有很多有相仿經歷的好萊塢影星的發聲使得校園霸凌在這幾年得到更多的關注,多數家長也在操心自己孩子會不會在校園里遭受到不公的待遇,深怕霸凌的魔爪伸向自家的孩子。
而校園霸凌的對象,往往是那種被欺負卻仍然忍氣吐聲,也我們所說的看上去「好欺負」的人,俗話說「孩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長大后成了讓人欺負揉捏,卻不敢反抗的「軟柿子」跟孩子小時候的成長經歷不無關系。
比如小歡這個例子:5歲的小男孩小歡在幼兒園里和小朋友鬧了矛盾,小歡是無辜占理的一方,自然去尋求保護傘,便將事情向媽媽哭訴,想讓媽媽為自己「討回公道」。但是她媽媽卻以他整日調皮搗蛋為由,便罵他整日生事,把他給教育了一頓。
如果你的孩子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媽媽要是不分青紅皂白,一頓就是罵,把孩子當成了調皮鬼來教育,可想孩子的心里會多受打擊和失落。在擔心受怕的過程中,下一次,還有人欺負,就默不作聲了,忍受被人當成了軟柿子的過程。
因為孩子有了前一次的教訓,覺得家長都在罵了,是不是只有接受才是好的解決方法。慢慢的,會越來越多的人來使喚你的孩子。家長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到孩子的行為活動,如果你這樣對待孩子,孩子變成「軟柿子」,跟你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干系。
孩子原本是在家里的寶貝,一到了外邊,就成了受氣包了,孩子的性格會有改變的,懦弱膽小都會找上門來的。不想要孩子以后變成這個模樣,家長教會這3招,娃將來謝謝你的教育的。
讓孩子學會拒絕。
想要孩子懂得拒絕,不當「軟柿子」,在外能夠很好的保護自己,我們父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允許孩子說「不」。
這時候家長們會說,我沒有不允許他們say「no」啊,但實際上 你拒絕孩子的說「不!」的請求滲透在生活里多數不經意的舉動中。
例如,親戚朋友走訪你家,見著孩子可愛就像親親抱抱一下,可是孩子十分抗拒生人的接觸,所以一被碰到就哭,這時候你是不是說「怎麼這麼小氣啊?叔叔阿姨是喜歡你才抱的你嘛」, 直接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不給他說「不!」的權利。
再如,我們在喂孩子時,孩子在說「吃飽了」,其實是拒絕我們的「喂飯」行為,我們還繼續說「把這一口給我吃完,不然不準去玩!」這是最初的、孩子試圖根據自我感受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卻被我們無情鎮壓和否定的例子。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獨立,遇事有主見,那麼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就要尊重孩子說「不」,讓他擁有拒絕的權利。
在不涉及到安全或原則問題上,尊重孩子的想法。
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的將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當有人試圖損害自己的權益時,才會在第一時間說「不」。
在發生社交沖突時,堅定地站在孩子這邊。
要讓孩子學會拒絕,我們就要給他拒絕他人的底氣,不再瞻前顧后怕連爸爸媽媽都不支持自己的想法。對孩子的「力挺」 不單純只停留在鼓勵性的言語之上,更是你在生活中對孩子面對自己想法與他人沖突時,你的引導。
要知道, 人類天生是有極強的危機感和危險意識的。眼瞅著一個比自己強勢的孩子來勢洶洶地驅趕或搶自己的玩具,沒有哪個孩子是不怕的。
對于一個兩歲左右的孩子,他們 沒有判斷自己行為的能力,也沒有規則意識,只能憑直覺,選擇躲,大人眼里這就是慫。
所以,孩子最初的社交規則、社交技巧和社交觀,是需要父母引導的。
最好的辦法是父母來做溝通示范,跟搶玩具者表達:妹妹還沒玩完哦,不可以搶,等妹妹玩完,讓她送去給你好不好?
這樣做, 一來平復孩子受驚的情緒,讓孩子感覺自己被「欺負」時,有父母第一時間站在他背后,他不必怕。慢慢地,孩子通過大人的行為逐漸意識到,自己是被保護的,被搶之后是可以勇敢維護自己權益的;
二來,通過學習父母的溝通方式,他才能知道在這種場合, 自己應該如何做、如何說,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是非面前堅持原則
父母心中也應該有一把衡量是非對錯的尺子,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后,比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打架受傷回來,千萬不要劈頭蓋臉的一頓責備,也不要先入為主的說是「肯定是你先挑的事端」, 一定要調查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給孩子一個公正。
也不要因為自己的情面,在別人面前說自己的孩子小氣,就如玩玩具為例,可能你一說「我們家孩子是個小氣鬼,都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玩具的」,孩子聽完便會「懂事」讓出自己明明很喜歡的玩具。 其實,這樣的假仗義也會讓孩子不再愿意堅持自己的主見。既要教會孩子能夠在分辨是非的情況下進行勇敢的反擊,也能夠審時度勢,在需要沉默的時候能夠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