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則讓人很不是滋味的故事。
一位名校畢業的媽媽,為了女兒辭去工作,全身心陪讀,培養出了一位學霸女兒。
結果女兒碩士畢業后,又成了一名全職媽媽。
背后令人深思的,是母女兩人共同面對的 「犧牲一個,成就一個」的育兒困局。
這位名校畢業的媽媽,不僅學生階段成績優異,還考上了國內非常知名的大學。
畢業后,因為工作原因,她將女兒放在老人身邊,雖然衣食住行有老人操心,但女兒的學習成績卻十分不理想。
到了小升初的沖刺階段,女兒的成績竟然出現了斷崖式下滑。
這位媽媽急壞了,為了女兒的未來,她當機立斷決定放棄工作,把孩子接到身邊,全身心培養。
從職場回歸家庭,這一轉變就是15年。
在媽媽的「全力雞娃」下,女兒不僅考上了重點高中、985名校,而且順利保研,研究生畢業后又進入了一家知名國企工作。
看到女兒取得這樣的成績,媽媽滿心歡喜,覺得自己十幾年全身心投入是值得的。
可是,事情的發展卻和她預料的完全不一樣。
女兒畢業后很快順利結婚生子,生娃之后,又辭掉了人人都羨慕的工作,全職在家帶娃。
來源:網絡
這位媽媽聞訊,哭著說:
「早知這樣,我為什麼要放棄自己的事業,去陪著她?
「她考不上高中,不是能更早結婚,更早回家帶孩子嗎?
「還考什麼大學,讀什麼研究生,找什麼工作?」
當一個母親放棄事業、丟掉自我,去成全、托舉女兒時,她期盼的一定是女兒可以飛向更廣闊的天空,去擁抱星辰大海。
卻不想,女兒成了自己的「復印件」,重走媽媽的「老路」。
看完這個故事,我的心里五味雜陳。
碩士畢業當全職媽媽,有錯嗎?
《勞動報》做過的一期關于「高學歷女性做全職媽媽」的街頭采訪。
一位受訪的爺爺說:
「高學歷女性做全職太太不浪費,孩子的教育70%取決于家庭,家庭的教育70%取決于媽媽,媽媽不提升就沒有好的家庭教育。
「社會應該寬容,允許女性在孩子讀中學后再就業。」
而另一位阿姨則表示反對,認為高學歷做全職太太是一種浪費:
「大部分選擇做全職太太,是因為出去工作了孩子沒有人帶,做得久了沒有幸福感,自己沒有收入來源,伸手要錢的生活是很難的。」
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社會閱歷,讓每個人對此都有自己的看法。
但有一點不可否認:
當一個高學歷媽媽回歸家庭,她所認知的科學育兒觀念、方法,可以被運用到家庭教育中。
而這一點,對孩子的成長有不可忽視的正面意義。
上面名校媽媽全職帶女兒逆襲的故事,就剛好印證了這一點。
知名母嬰平台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顯示:
中國年輕父母全職在家的比例逐漸上升,占比58.6%,其中「95后」的全職媽媽占比,已達到82%,并且不乏高學歷女性。
作為與互聯網共生的一代,這一代年輕女性可以更便捷、更全面地接觸到科學的育兒知識。
相較于父母一輩的傳統育兒方式,「95后」寶媽們的科學育兒觀念往往更強。
媽媽們很輕松就能從各大平台里搜集到育兒中需要注意細節,快速從「門外漢」變為「半個專家」。
而且,0至3歲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這個時期,母親與孩子之間「依戀關系」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對孩子的人生至關重要。
所以說,母親的教育,是孩子前行路上的指明燈,尤其在孩子性格習慣形成的最關鍵的前3年。
為孩子的人生打地基,是大部分高學歷媽媽的共識。
很多情況下,高學歷女性選擇做全職媽媽,不是被動妥協的結果,而是主動為之的產物。
不管是職業女性還是全職媽媽,都只是人生的一次選擇、一個階段。
來源:網絡
全職媽媽,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網上看到一位寶媽十三月的分享,印象很深。
她當了10年全職媽媽,家有萌寶4個,而且她還是一名985名校的碩士。
10年來,十三月遭受過很多人的質疑和嘲笑:
「這麼多年的書白讀了,不僅淪為生育機器,還沒給社會貢獻一點價值。」
「只會伸手要錢,整天待在家里,虛度光陰。」
周圍人的不理解和指責,讓她一開始也很懷疑自己的選擇。
后來,經過認真思考,她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她說人要向內觀,而不是往外尋。
她也漸漸發現,全職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是一份工作。
4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她幾乎都親力親為。
盡管十分辛苦,但回顧這10年,她仍覺得收獲滿滿:
和孩子亦師亦友的親密關系,使得家庭生活豐富而充滿樂趣。10年里,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帶給自己的感動、欣慰、成長,都是人生最難忘的經歷。
有句話說,人不是活一輩子,而是活幾個瞬間。
來源:網絡
那些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的女性,無論選擇了哪條道路,都能一路繁花似錦。
其實,像十三月這樣選擇回歸家庭的高知女性,還有很多。
我的閨密小林,就是一位全職媽媽。
小林畢業于一所雙一流大學,研究生剛畢業,她就遇到了合適的人,很快結婚生子,婚后,小林選擇了回歸家庭。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她自學了很多專業知識,也在網上整理了自己的育兒經驗,因為足夠用心和專業,如今她已經成了擁有不少粉絲的自媒體人。
職業生涯就這樣順利和孩子上小學銜接了起來,當初很多對她選擇做全職媽媽嗤之以鼻的人,如今都羨慕不已。
不管是十三月,還是小林,她們都清醒地知道,于己而言,當下什麼更重要。
很贊同一句話:
「人生的快樂在于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快樂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愿意,你可以隨時調換手中的遙控器,將心靈的視窗調整到快樂頻道。」
沒有誰能決定我們過怎樣的生活,但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卻可以左右我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
既然選擇了一種生活,就投入一種生活,并全身心熱愛。
全職媽媽也是如此,它是一份可以獲得價值感的事業。
做得好與不好,答案皆在媽媽自身。
來源:網絡
不需要做完美的「全職媽媽」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 做一個「60分媽媽」就好。
所謂「60分媽媽」,指的是在孩子需要時及時出現,同時又放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擁有掌控權,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母嬰間隙」。
說的就是在嬰兒跟母親和整個家庭之間、長大后的個體和社會之間,都應該有一個單獨的空隙。
而這個單獨的空隙,正是留給媽媽的。
網上有個博主在談及「全職媽媽」時,強調了一個觀點: 做媽媽,而不是「全職」媽媽。
這句話真的讓很多媽媽豁然開朗。
作為一個媽媽,我們一定要先做自己。
確保自己的友情、愛情、親情、事業、愛好,是被充分滿足的,在這個情況下,去「兼職」做一個媽媽。
當一個女性的自我價值、自我實現的需求,都放在「全職媽媽」這個唯一角色中時,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價值感、所有的壓力都會通過這個角色轉嫁給自己的孩子。
這也是很多全職媽媽壓抑、苦悶、焦慮的根源。
全職媽媽,從不意味著要全部拋棄自己的其他身份,更不意味著要全攬家務,甚至承擔爸爸的角色。
來源:網絡
所以,在孩子的養育上,即便我們是全職媽媽,也一定要主動向爸爸提需求,主動讓爸爸去支持自己,共同參與孩子教育和家庭經營。
最后再給媽媽們一些具體的建議:
盡量每周給自己留一段單獨的時間,放下手機,約朋友一起出門放松,去吃一次沒有孩子羈絆的美食,去做任何能讓自己身心愉快的事情;
關注自己的心情和情緒,可以每天記錄一下自己的心情狀態,定期總結,深入了解自己。
發展自己的愛好,或者學一項技能,別放棄對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全職媽媽是一份充滿挑戰的事業,我們要平衡自我需求的滿足和家庭、育兒的工作。
很多回歸職場的媽媽都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
做好一個全職媽媽,比做一個優秀的職場人難多了!
所以,媽媽們,別焦慮內耗,別放棄人生的追求,媽媽只是一個身份,全職也只是另一種方式的自我實現。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