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撒潑打滾,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辦呢?
大多數的父母都會采取這三種方式。
第一,恐嚇,控制,把嘴閉上,我數1.2.3.立刻給我閉嘴。
第二種方法就是賄賂,不要哭了,不要哭啦,媽媽給你買個布娃娃,買個棒棒糖,我們不哭了好不好,去看電視吧。
第三,直接動手,我有個朋友就分享了他的方法,他說每一次孩子哭鬧的時候,他只用三種方法:1.獅子吼,2.降龍十八掌,3.無影腳。
不知道你之前是用哪種方式來應對孩子哭鬧的問題的呢?
但是不管你是用哪種方式,我都要很殘酷地告訴你: 你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這三種做法無論是用的哪一種都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很大的傷害,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身上很多的問題都會慢慢顯露出來。
著名心理學教授錢銘怡,在《青少年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研究報告》中指出:父母的負面教育會直接影響子女以后的性格。
研究中提到: 經常遭受打罵的孩子的性格: 頑固,冷酷,殘忍,獨立或怯懦的,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盲從,不誠實等等。
我相信這一定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結果。那麼面對孩子哭鬧的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一直強調: 孩子3歲之后,很多時候的哭鬧都是有目的性的,所以在孩子6歲之前家長要學會說「不」,但不是靠打罵來讓孩屈服。
李玫瑾教授分享了一個方法,非常的簡單有效,只需要4步,讓你不打不罵輕松應對孩子哭鬧的問題。
具體怎麼做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很多時候孩子會在某個場景或者環境下,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大哭大鬧。
比如說,在商場里面孩子看到了喜歡的玩具,哭著要求一定讓家長買給自己。
家長一再跟孩子解釋說家里已經有很多類似的玩具了,可孩子依然不管不顧地又哭又鬧,這個時候家長最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 迅速把孩子抱離現場。
把孩子抱離現場之后,孩子不會馬上停止哭泣,甚至還會因為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而情緒更加的崩潰,這都很有可能的。
那不管孩子怎麼對你,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 給孩子找一個安全的環境,比如家里的臥室,很安全,給孩子提供一個空間讓孩子來發泄情緒。
這個之前咱們都分享了很多次,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首先看到孩子的情緒,然后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情緒,并且尋找合適的排解情緒的渠道。
把孩子放在一個安全的環境里面之后呢,家長不要走開, 不要放任孩子一個人單獨呆著,因為孩子還小,所以這個時候家里要有一位家長來對孩子進行一對一的管教。
但是這個管教不是說讓你去說教,也不是去跟孩子講道理,更不是打罵孩子,而是跟孩子處在同一個地方,安靜地陪著孩子。
要讓孩子知道,我不是不要你,也不是不愛你,我只是先陪著你,讓你先把情緒處理好。
前三步做完之后,還是還是會哭鬧,這個很正常,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能心軟,一定要堅持態度,剛才我們說的那個玩具,不能買就是不能買。
但是這個時候孩子哭了很久了你可以給孩子一點愛和安撫,怎麼做呢?給孩子拿條干凈的毛巾讓孩子擦把臉,哭了這麼長時間,孩子也難受呀。
有可能這個時候孩子看到你開始關心它了,就以為你心軟了,可能自己的目的要成了,這個 你依然要跟孩子強調:還哭嗎?要哭就接著哭。
就是這麼簡單的4步,可以很好地給孩子立起來一個規矩,讓孩子明白: 如果你的哭鬧是不合理的,是沒有道理的,那我絕對不會心疼也不會妥協。
但是同時,李玫瑾教授也強調,在用這個方法的時候,要注意四個原則。
第一,不要打他,孩子那麼小,你動手打孩子,不公平;
第二,不要罵;
第三,不要說教, 孩子正在情緒爆發期,你說什麼她也聽不進去;
第四,你不要走開,孩子就是鬧給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在場。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無數次的哭鬧,但是孩子們又非常的聰明,在和父母的相處中,他們一直在不停地總結 「作戰經驗」。
當他們發現某種方法能使大人就范時,就會反復使用,所以,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沒辦法得到滿足而哭鬧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心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