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一起討論最多的事情就是孩子,「你家的孩子好乖啊,我家孩子就不乖。」
「 乖」是中國人的專屬名詞,英文單詞沒有乖這個解釋。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用「乖」來要求孩子,用「乖」來夸獎孩子。 因為孩子的「乖」可以省心,是父母炫耀的資本,也是大家都喜歡的老實人的標準。
但太乖并不能給孩子的未來帶來什麼好處,反而在社會上會成為「軟柿子」。
1. 你的善良,要有鋒芒
我們從小就會教孩子要善良,將來找到另外一半也要要求對方善良。
但,善良沒有度的話,受傷的都是自己,而且還吃力不討好。
電視劇經常有這樣的劇情,新來的實習生每天最早到辦公室,打掃衛生,給大家帶早餐。上班的時候,大家有需要都會叫他。但幫忙帶咖啡從來都不給錢, 似乎這就是理所當然的。
工作中還會排擠他,臟活累活卻一樣都沒有落下。
這是大部分新人的一個誤區,以為自己為「前輩」付出的夠多,就會得到大家的回報。其實這是沒有邊界的善良。
沒有邊界的善良就是懦弱,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你要善良,但一定要有鋒芒。
2. 不要成為「看客」
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名看客,因為遇到事情不作為,最終自己也會變成受害者。
有一個故事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聽過或看過,叫車四十四。
一位女司機開著客車,在半路上客車被劫匪劫財,最后劫匪看上了司機的美貌,把她拖下車進行強暴,全車44名乘客,只有一位瘦弱的年輕人上前幫助,卻也沒能救得了女司機。
重新出發的時候,女司機沒有讓這位年輕人上車,然后帶著一車人沖下了山崖,全車加司機44人,無一人幸免。
當時劫匪只有兩個人,假如車上的人都去幫助女司機,那麼悲劇就不會發生。
我們的社會并不需要太多的看客, 我希望我們的孩子,有站出來的勇氣。
3.要對說漂亮話的人說「不」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我們都是禮順謙卑,一旦有人求助,都是慷慨解囊。
但要告訴你的孩子,要注意哪些說好話的人。
比如說,姐,你借我2000塊錢吧,下一周一定還你,我下周就發工資了。
到了下周,姐,我這邊有點急事,您大人有大量,我下周一定還你,我用我的人格擔保。
每次都有新的理由,每次話都說的很漂亮,弄的你問人家還錢好像是一件道德敗壞的事情。要勇敢的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說不。
這個故事是我的一個朋友遇到的,朋友就是一個謙虛有禮,是父母眼中從小到大的乖孩子。
有的人對于這樣的事情,時間久了就會不了了之,當做花錢買教訓,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這樣。一個不敢說不的人,那會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呢?
吃力不討好,滿腹委屈,見人就抱怨,這樣的孩子是你想看到的嗎?
在我家有一個規矩,借錢,救急不救窮。
4. 不認慫,更不要硬來
我說這麼多,并不是告訴你,教育孩子遇事硬來,而是 遇事不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還之。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發生口角,都是因為雙方站的立場不一樣,說話的語氣讓接收方沒有辦法忍受。
這里跟大家講一個自己的經歷,有一次去旅行坐的是臥鋪,上鋪有一個小伙子晚上十點半還開著外放看電視,時不時還發出陣陣笑聲。
這個情景,我想很多坐火車的人都遇到過,你是怎麼處理的呢?
我對上鋪的小伙子說,我也有看劇的習慣,耳機借給你吧,明天還我也沒有關系。
那個小伙子先是一愣,然后不好意思的說了一聲謝謝。
一個不愉快就這樣處理掉了,不硬來是保護自己的方式。
孩子初入社會,很多時候并不知道怎麼處理沖突,比如在學校被欺負了,應不應該打回去;自己的物品被別人拿走了,怎麼拿回來……
為什麼我們要告訴孩子這些?因為這是書本里面學習不到的知識。
也許你的孩子在學習成績方面,非常卓越,但這些書本上都不會教。
不要讓你的孩子活在被課本「美顏」過的世界中做一個「乖孩子」。
讓孩子放開自我去體驗,去體會,世界雖不完美,但依然值得我們去擁抱。
珍惜美好,也不憚丑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