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問題背后,很多都是父母的認知錯誤。
當你把自己變成孩子,傾聽孩子、理解孩子,教育其實會變得很簡單。
前幾天,看到一則視訊:
河北有位媽媽,她家孩子每次一去超市就各種哭、發脾氣、總是吵著鬧著要抱抱。
為了弄清原因,她某天突發奇想,在兒子身上裝了一個小攝像頭。
結果,她通過視訊記錄發現,孩子的視角和大人的視角完全不同——
在兒子的視角來看,超市里面人聲鼎沸,那些大人描述的美味零食,他一個也看不見。
相反,他滿眼都是高高的貨架,大人來來往往的腿和屁股。
媽媽這才體驗到了兒子逛超市的孤獨。
也明白了,孩子之所以發脾氣、想要抱抱,其實是在跟大人求助:他也想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呀。
看完視訊,我不由得陷入深思。
很多時候,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總會下意識地覺得是孩子的錯。
可是,如果我們能站在孩子的視角,就會發現,孩子的很多問題絕不是任性妄為,而是情非得已。
以下幾個孩子身上經常出現的問題,你真的讀懂了嗎?
孩子發脾氣
其實是在發出求助信號
繪本《生氣的亞瑟》里,作者用夸張的形式描述了小男孩亞瑟生氣的整個過程。
有一天晚上亞瑟想看美國西部牛仔片,不肯睡覺。
媽媽說:「不行,太晚了,你得去睡覺。」
亞瑟威脅媽媽說:「我要生氣了。」媽媽卻忙著收拾廚房,隨口說道:「那就生氣吧。」
結果,亞瑟心里的怒火傾瀉而出。
他的怒氣幻化成烏云,爆發成閃電和驚雷,把房間內的一切打得七零八落;
變成狂風,掀翻屋頂,吹走廣告牌、路燈,把整條街都變得滿目瘡痍;
甚至轉為了台風,把整個城市都掃進大海里。
所有人都在他耳邊一遍又一遍地說著:「夠了、夠了……」
但是,沒有人理解他憤怒的背后,被人忽視的痛苦。
最后,亞瑟只能獨自在宇宙爆炸遺留的碎片上思考:「為什麼沒有人關心他為什麼生氣?」
其實,孩子發脾氣時,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氣勢洶洶,但他們的內心往往比誰都脆弱、恐懼。
就像亞瑟,媽媽粗暴的拒絕和冷漠的話語讓他覺得沒人愛自己、理解自己,內心就陷入了極度恐慌。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曾說過:
「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所以,孩子發脾氣,并不是無理取鬧,故意跟父母作對。
其實,它更像是一種求助信號,表明自己想要得到父母更多的理解、關注和重視。
當我們收到信號時,不妨放下手里的工作,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然后認真聆聽他的感受和需求。
記得有一期《媽媽是超人3》中,嗯哼一個人坐在地上玩玩具。
他不小心踩到一個很尖的小釘子,立即嚎啕大哭,并憤怒地將釘子扔向遠方。
此時,霍思燕沒有先入為主的埋怨他「你怎麼那麼不小心」,而是先檢查了嗯哼的腳,確認不是很嚴重后,溫柔地把兒子摟在懷里安慰道:「太尖了,踩上肯定會疼的。」
在媽媽溫暖的懷抱里,沒一會兒,嗯哼的情緒就穩定了很多,也不再哭鬧了。
每個孩子都有發脾氣的時刻,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視、接納他們的情緒。
接下來再積極地找尋背后的原因,努力解決。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的需求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陪伴、探索,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只有父母找到了孩子發脾氣的「因」,才能及時回應孩子內心的需求,幫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親子關系也會越來越好。
孩子愛磨蹭
其實是大腦發育不完整
朋友經常跟我吐槽自己的女兒:
每天干什麼都要催,催完起床催洗漱、催完洗漱催吃飯;
讓她收拾自己的玩具,一個小時了,東西還在原地。
讓她趕緊把被子疊了,結果一回頭又在逗貓。
多少父母,被孩子的磨蹭氣到崩潰不已,甚至控制不住地對孩子大吼大叫。
《超級育兒師》中,就曾出現過這樣一幕:
每天還沒下班,媽媽就一遍遍打電話催兒子灝灝寫作業。
然而,等媽媽回家一檢查,卻發現灝灝什麼都沒做,媽媽一下子就爆發了:
「為啥一個字都沒寫?」
「打了多少電話,催了多少次!」
「是不是想氣死我?」
這樣的「母子大戰」,幾乎每隔幾天就會爆發一次。
一開始,面對媽媽的催促吼叫,灝灝一手捂住耳朵,一手拿出本子開始寫,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
到后來,他會惡狠狠地瞪著媽媽,一個字也不肯寫。
但孩子真的是故意磨蹭嗎?
據腦科學家的研究,孩子拖拉磨蹭,其實跟大腦發育有關。
孩子大腦的前部區域,也就是前額葉皮層,負責著組織規劃、控制沖動、平衡風險和回報的作用,是大腦的領航員,也是理性決策者。
而大腦的這個區域其實在20歲前是發育不完全的。
所以你會發現,孩子很多時候,都很難做出理性的決策,做事也很容易分心和走神。
就像蒙台梭利所說: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程序,他在某個年齡段該領悟什麼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過分人為地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
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大腦發育的特點,如果一看到孩子稍微拖延就開始催,不僅會讓孩子對父母養成依賴,還可能會激發逆反之心。
所以,我的建議是:
1. 管住自己的嘴,控制自己不催促,不苛責,這點很重要。
2. 和孩子明確事情的界限感,自己的事自己做決定,也自己承擔后果,培養他的自主意識。
3. 要允許孩子「慢」,多給孩子一點耐心和包容。
要知道,養孩子,就像牽著蝸牛在散步,慢下來,反而會看到更美麗的風景。
孩子頂嘴
其實是獨立意識在發展
前幾天,我去商場的時候,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幕:
一位父親跟5歲的兒子說,一次只能買一個玩具。
孩子不滿意,跟父母叉著腰爭辯:
「為什麼你們出門能買很多東西,我只能買一個?」
父親橫眉冷目:「哎呦,翅膀硬了,敢跟大人頂嘴了!」然后拎著小男孩的衣領就往家拽。
生活中,很多大人都會像這位父親,直接用權威粗暴地回應孩子的頂嘴。
實際上,這對于孩子的成長和思維發展都是不利的。
一位教育專家曾講過:孩子的成長有3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是2-5歲,也是自我意識萌芽期,他們會通過「不」、「才不是」等語言來表達抗議;
第二個叛逆期是7-9歲,他們開始有較強的獨立意識,經常對外界的各種規則不滿;
第三個叛逆期是12-17歲,他們正值青春期,對個體的獨立、自由的追求更甚,討厭一切束縛。
而頂嘴則是每個孩子叛逆期都會出現的典型行為,這恰恰說明了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尊嚴正在覺醒。
敢于頂嘴的孩子,一般邏輯思維能力都不會差。
曾看過一個視訊,父親質問女兒為什麼學習不如別人;
小女孩立刻回擊:「因為我沒有一個好爸爸」。
隨后還冷靜地展開分析了原因:
我就是比佳興(被比較的同學)落后很多,在你心中我就是排在最后一名;
但別的小朋友都是有家長的努力和陪伴才能那麼好,不像爸爸三心二意的;
更何況學習是一點點進步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會的。
不得不說真是有理有據,邏輯縝密。
弗吉尼亞大學曾跟蹤調研過150個13歲的孩子,最終發現:
那些在家跟爸媽經常爭論的小孩,更能輕松應對外界的意見分歧,更能冷靜承受壓力,職場上的表現也更優秀。
如果孩子一頂嘴,父母就發怒、反駁,其實就是在壓抑孩子的思想,打壓孩子的尊嚴。
所以,父母不妨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里話」。
這可以讓他發泄不滿情緒,心理更健康,還能培養孩子的主觀意識,鍛煉表達能力,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允許孩子頂嘴,也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網友@我愛吃紅燒肉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我小的時候,媽媽怕我洗澡感冒,總是放很燙很燙的水。
那種熱水當然不至于把人燙傷,但是對于皮膚嬌嫩、大半個身體都要泡在水里的幼兒來說,那個水溫確實很燙。
我不止一次跟媽媽抗議:「水太燙了。」
而我媽卻始終無動于衷,每次都說:「我覺得一點也不燙啊,洗著洗著就涼了。」
終于有一次,我實在燙的不行,崩潰了,忍不住嚎啕大哭。
我媽懵了,連忙問我怎麼了。
我哭著說:「洗澡水太燙了!」
我媽這才一邊埋怨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一邊給我兌涼水。
這讓我想到知乎上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大人永遠不懂孩子的世界?
有一個回答說得特別好:
因為大人從來沒有真正蹲下身來。
是啊,你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又怎麼能看到孩子眼里的世界,理解孩子的感受呢?
你只有真正蹲下來,才會知道,那個上課經常走神,東張西望的孩子其實并不是貪玩,只不過是感統失調;
你只有真正蹲下來,才會知道,孩子跟你發脾氣,不是不乖,而是想尋求你的幫助。
孩子的世界,真的沒那麼復雜。
如果父母愿意蹲下來,好好聽聽孩子的聲音,很多教育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愿我們都能成為這樣善解人意的父母,在自省中走向成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