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個人如果想闖出一番成就,必備的質量就是相信自己。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當然是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夠大方開朗,自信活潑,但就是有些小孩,他們一生活在自卑的影子中,難以擺脫掉束縛,一輩子痛苦壓抑、平平無奇。
教育學家告誡父母:要從小觀察孩子們的表現,如果他們有以下異常,妳家小孩多半自卑到了骨子里,可能很難抬起頭,妳們需要及時引導,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1、不敢隨意發脾氣
從心理學上來說,當一個人感到無助或者無力的時候,他們會通過變相地對周圍人發「求助信號」,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而對表達能力有限的小孩來說,他們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發脾氣,通過發泄負面情緒,來舒緩壓力,求得父母的關注。
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表達,是一個人的真情流露。可現實生活中有些小孩,他們可能因為生長環境或者性格使然,不敢隨意發脾氣,哪怕心里再委屈,也要選擇獨自消化,生怕父母知道。
表面上看這類小孩很懂事,但仔細分析,他們的內心多半壓抑不堪,自卑到了骨子里。
心理學家阿利瑟·所特就曾說過:「當孩子試著將所有見到的一切裝到心里,試著理解這個世界,這對他來講,有點不堪重負。」
小孩子最大的快樂,就來源于他們可以不用看人臉色,毫無偽裝的做自己,喜怒哀樂一目了然,如果這點快樂也不被允許,那他們無疑是在戴著鐐銬跳舞,一生都被困住。
2、習慣性看別人臉色
意大利教育學家瑪利亞·蒙台梭利認為,兒童是一個熱情的觀察者,他特別容易被成人的行為所吸引,進而模仿他們。
如果只是單純的模仿,這倒無傷大雅,就怕有些小孩過分看大人的臉色行事,毫無個人主見,每天過得小心翼翼,生怕惹別人生氣。
這種過分討好型的人格,往往也是自卑的表現,因為他們沒有形成堅定的「自我」
,把自我的判斷標準都放在了別人的身上,以別人的評價來看自我的價值。只要對方臉色稍微不對勁,一句話、一個表情,都能讓孩子們立馬停止手頭上的事情,自我審視「我是不是太差勁了」、「他肯定對我很失望」。
這種表現無疑是對自我的充分不信任,以至于孩子們長大以后進入到社會中,可能要吃不少苦頭,而且難以在工作中擔當重任,一輩子可能都難有大成就。
3、害怕社交
心理學上對自卑的定義是:「在內心深處不相信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愛的。」
這類人通常因為對自己的那份不信任感,慢慢延伸至畏懼交朋友。因為「交朋友」三個大字聽起來簡單,但是需要消耗不少的能量價值。
可自卑的人,通常難以承受住這份損耗,他們害怕自己不夠完美或者優秀,辜負朋友的好意。只要對方稍微對自己好一點,他們便想著趕緊要還回去,生怕成為別人的累贅。
可正是這種小心翼翼,導致雙方都覺得心累,關系無法再更近一步,一次社交中的失敗,更會加劇自卑者的惶恐心理,使其變得愈發自閉,不敢再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嘗試,總把錯誤全部包攬在自己的身上。
4、不懂得拒絕
這也是自卑的典型表現之一,因為在他們看來,拒絕就代表著「被討厭」,自己并沒有「被討厭」的勇氣。
為了做一個不被討厭的人,他們必須要答應別人的要求,哪怕心里再不情愿,也得違背自己的意志甚至是良心,生怕一次的「不」,換來別人對自己的壞印象。
可實際上,人活一輩子,沒辦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即使妳做得再完美,答應別人無理的要求,但還是無法取悅所有人。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要從小教孩子學會拒絕,不要為了面子傷害自己。
1、改變形象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體態儀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別人對妳的第一印象。自卑的小孩通常喜歡佝僂著腰,眼神躲閃,拒絕跟別人的直面接觸。
所以如果想要消除自卑,首先妳得從形象上改變,嘗試著讓小孩挺直腰板、說話時音調提高,與人交談時看著對方的眼睛,這些改變有助于讓孩子們慢慢走出「舒適區」,嘗試著建立起自信心。
2、語言暗示
父母的贊美和鼓勵,將會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所以請各位父母平日里多夸夸小孩,把「妳真棒」、「妳可以」、「爸媽相信妳」,掛在嘴邊上。
這種正向的語言暗示,將會極大地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明白自己是有價值的,是有閃光點的,久而久之也會慢慢擺脫自卑。
3、勝利預演
當孩子因為自卑想要退縮的時候,父母不妨試試這種辦法,提前鼓勵小孩再往前嘗試一點點,并提前慶祝他們勝利以后會發生什麼。
用這種方式來鼓勵孩子勇敢地克服心理恐懼,正確地面對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