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沒出生起,就被承載了父母親人很多的愛和期待,希望他們能長大成才、成為人中龍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關心則亂,有時候很容易揪住寶寶的一點「小毛病」不放,認為小樹枝,應該常修剪。
例如不讓寶寶吃手、不讓寶寶亂涂亂畫,寶寶愛模仿大人說話著裝,認為是不聽話,寶寶愛拆卸玩具,認為是拆家、敗家子……
其實,寶寶成長髮育的每一步都是「有跡可循」,恰恰是我們所不齒、急于糾正的一些「小毛病」,是寶寶智商高、大腦聰明的表現。
寶寶愛涂愛畫,小手東摳摳西摳摳,把家里的東西翻個底朝天,一刻也不閑著,看著熊孩子上房揭瓦,老母親分分鐘想發火怎麼辦?
別忙著制止。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寶寶聰不聰明,根本不需要做什麼亂七八糟的檢查和測試,孩子的智商都藏在手里。
很多研究都證實,寶寶的小手就是他們的「第二大腦」。手部的運動中樞在寶寶大腦皮層中占據較為廣泛的區域。
寶寶愛拆家,說明小手的靈活程度高,對應的大腦中樞神經細胞越活躍,大腦發育的潛能就越大。
而且《捕捉寶寶的敏感期》一書中也介紹,寶寶在發育的頭幾年,就是通過口、舌、手、腳等身體器官來感知這個世界。
寶寶好奇心強,精力旺盛,自己對周遭的世界充滿「探索欲望」,看起來像是「搞破壞」,實則是將自己的「觸角」向更遠處伸張,不斷擴大自己的邊界。
家長可以給寶寶開辟單獨的游戲角,讓她們在里面自由自在的涂鴉、玩耍;給寶寶一次少拿幾個玩具,讓她們對擁有的物品少,才能專注力強,集中精力向內探索。
小孩子大概從兩三歲會說句子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了,整天個小嘴叭叭說個不停,喜歡問東問西,還愛頂嘴、喜歡說不。
大寶在小的時候,開始會喊爸爸媽媽開始,就整天「阿不,阿不」的說個不停,讓人哭笑不得。
其實,寶寶愛說話,是好事。代表他們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強,而且思維也活躍,小腦袋瓜在不停的轉動,心里也裝著「十萬個為什麼」。
你知道嗎?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區域,叫布羅卡區,主要負責語言發育機能。小嘴能說會道的寶寶,說明大腦這個區域發育好,長大后情商也高。
有語言優勢的人,為人處世、如魚得水,走到哪都吃香、受歡迎。
父母家長平日帶孩子,手要懶、嘴要勤。要鼓勵孩子多說、多表達。不僅如此,還要多和孩子對話,增加他們的詞匯量。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美國社會學家通過跟蹤42個家庭,研究發現:經常和孩子說話的家庭,比鮮少和寶寶說話的家庭相比,孩子在4歲前聽到的詞匯量,竟然高達3000萬個。
不僅如此,孩子說父母之間對話多,無形中輸入的多,有的智商高達117。
而在後來的回訪中,研究人員發現:孩子10歲后,那些早期詞匯量高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加優異。
寶寶6歲前,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期,父母多引導孩子表達,多給孩子講繪本故事、讀順口溜、教童謠、小古詩,孩子語言能力都會得到極大發展。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把自己說的話當做「耳旁風」,像是沒聽見似的。
說這話的家長,首先要回憶一下自己說話的語境,是在什麼時候?是和孩子真誠布公、面對面的交談嗎?
還是在孩子看書的時候、看電視的時候、打游戲的時候,在他們專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見縫插針的給孩子說話,提要求?
大寶的老師給我們反映過,孩子腦瓜子轉的挺快,就是注意力有些不集中,需要老師時不時的拉回來。
這我在這幾個月的網課中也發現了,而且平日他私底下他會有時候發會呆,猛地回過神兒。
究其原因,就是小時候他的專注力被極大破壞了。
因為家里不同的人帶過他,家庭教育聲音復雜,大家理念不統一,造成大寶有時候很錯亂,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
尤甚,奶奶總是在他專注干一件事的時候,比如說玩積木、看書的時候,一會跑過去問他:渴不渴啊,餓不餓啊,吃不吃東西啊。
而且因為很少帶紙尿褲,所以也會時不時查看他尿了嗎,拉了嗎?這無形中都是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啊。
大寶小的時候,總是被大人指責「耳根背」,不聽話,殊不知他正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探索呢。
聽樊登講書,不被打擾、被得到滿足的孩子是什麼樣?一個小女孩玩擰瓶蓋的游戲,擰下來、擰上去,一個簡單的動作,被重復了無數次,終于孩子玩夠了,眼中帶著光,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孩子的專注力是被大人「保護」出來的,不要以「愛」的名義總是打斷孩子的探索行為了。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有這些「小毛病」嗎?你是怎麼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