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愛,就沒有友誼,沒有愛的友誼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再也找不回原地,也很快就會從天上栽下來
周五放學,女兒紅著雙眼告訴說:「我最好的朋友不跟我玩了」
眼睛含淚的悲傷程度看了就心疼
我問她「為什麼不跟你玩了呢」
女兒沉默了幾秒,然后吞吞吐吐地說:「同學說我不能滿足她,所以要跟我分手」
聽到這樣的緣由,我突然覺得特別憤怒
記得1月9日寫了一篇文章:「我無意間發現女兒的「秘密」,也意識到,無效友誼要讓孩子早遠離」(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這篇文章,就講述了女兒遇到「無效友誼」的兩個應對措施:
•好朋友都是彼此欣賞的,不需要為了誰特意改變
•好朋友之間需要禮尚往來,但不可以提要求、說滿足
經過這兩個應對措施的逐漸影響,我發現女兒在交朋友方面堅強了很多
就比如,這次最好的朋友不跟她玩了,女兒回家也只是述述委屈
委屈幾秒后,又舒心地說了句「我同學太壞了,我要跟她絕交,然后再找個健康的好朋友」
那一刻,內心還是很欣慰的,突然覺得女兒長大了很多
同時也深有感悟:世界之大,我們無法一直跟在孩子身后保護他們,但一定要告訴孩子:遠離無效社交,更要從小學會辨識」毒友誼」
01
總讓你討好的朋友,別慣著
有一個8歲女孩,名叫琪琪
她從幼兒園開始就有著明顯的「討好型」人格
大概是獨生子女的原因吧,從小就經常被同伴威脅
一句「不聽我的,就不跟你玩了」,幾乎能次次被拿捏
好幾次,因為同伴的「威脅」,琪琪還無底線地討好、順從,甚至委屈自己
這個柔弱習慣一直持續到小學
上一年級下學期那年,琪琪回家突然對媽媽說「可以給我50元錢嗎」
媽媽聽后一驚:為什麼要那麼大數額的錢?
淡定了解原因后才知道,原來琪琪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就有了自己的零花錢,平時也會自己去買一些小物件商品
俗話說得好:「有糖吃的地方就不缺小孩」
琪琪就是那顆受歡迎的「糖果」,身邊經常圍觀一些為了得到好處的伙伴
而那種被眾星捧月的感覺看上去似乎很好,但所帶來的傷害不容小覷
大概從一年級的第二個星期開始,老師就不允許把零花錢帶到學校,這也讓一向零花錢自由的琪琪有所限制
慢慢地,沒有了零花錢之后,就像是一夜之間「破產」的富二代,很多同伴都因為得不到好處而分道揚鑣
其中,有一位關系比較好的朋友,甚至好幾次教唆說「你回家偷偷拿錢,給我買xx」
這件事被媽媽知道后,當下就禁止了琪琪的零花錢
從那以后,琪琪也開始悶悶不樂,不愿意出門外、也不想跟同伴說話
因為某種好處而在一起玩的朋友,那不是真友誼、也是「不健康」的
有人說,當心智不成熟的孩子遇上「不健康」友誼,那無疑是一場災難
某著名心理學家也曾指出:「不健康友誼的最大災難,就是讓人感到焦慮、自卑、討好,它也總有辦法侵蝕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損傷心理健康」
所以,遠離不健康友誼我們要告訴孩子:
「總讓你討好的朋友,別慣著」
「禮物是心意,我們可以送給朋友,但不能被威脅」
「好朋友從來都是健康、平等的,不要習慣性去討好別人」
02
總讓你傷心的朋友,別搭理
還有一位媽媽分享說:
「比起討好別人,我最難過的是孩子明知道對方是在威脅、傷害,她還心甘情愿地承受著這份難受」
原來,媽媽那天接放學時,一向嘰嘰喳喳喜歡說話的女兒突然變得沉默不語
等了一會,才一邊抽泣、一邊哽咽著說:「跟我玩得好的那位朋友,她非說每天讓我等她上學,可她每次都很晚,有好幾次我都遲到、還被老師批評了」
媽媽聽后很氣憤,當場就說:「那你可以一個人先去學校呀,干嘛非要等著朋友」
女兒紅著眼眶說「因為我那個朋友說了,如果我不等她,她就再也不跟我說話,還見一次揍我一次」
緊接著,女兒又畏畏縮縮地說:「要不,我還是等她一起吧…」
這件事讓媽媽當時心疼又氣憤,她不理解地說:「你這個朋友都讓你那麼傷心了,為什麼還要等她呢」
是呀,有些友誼明明讓孩子傷心難過、自卑害怕,可孩子為什麼還要跟這些朋友玩呢
有些家長可能就說,不健康的友誼既然像一場災難一樣有危害,直接告訴孩子「別跟這樣的朋友玩」不就行了嗎
但現實卻是,大人的話孩子未必會聽,與其用不健康的友誼危害去跟孩子講大道理,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辨識友誼、遠離不健康行為
比如,從情緒層面出發
當孩子因為某件事、某個朋友而傷心難過時問問TA:
「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
「那你理想中的友誼是什麼樣」
「如果朋友讓你傷心難過了,你可以xx、還可以xx」
通過情緒引導說出內心想法,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友誼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正向建議幫孩子健康交友
03
一身壞脾氣的朋友,離遠些
女兒之前有段時間經常悶悶不樂 ,為了解情況,我和爸爸說了這件事,希望大家都能多關注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
爸爸卻說「小孩子哪里有什麼心事,無非是上上課、讀個書,或者跟同學發生矛盾,鬧鬧小情緒罷了,不用管她,自己慢慢就好了…」
其實,爸爸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他根本就沒有發現女兒腿上的一處小淤青
更不知道,女兒的好朋友是一個一身壞脾氣的孩子
因為一件事沒有聽朋友的,對方就故意把女兒推倒,甚至還警告說「不許告訴老師,不然我再也不理你了」
當時,我得知這件事情后既心疼又氣憤,說什麼也要找到老師、和家長評評理
結果,女兒慌亂地哭著說「別找,我不想以后連這個唯一的朋友都沒有」
那一刻,我的心被這個「唯一」狠狠刺傷了
也知道,每一個無底線遷就、滿足,甚至委曲求全的友誼背后,其實都隱藏著一段自卑的交友心理
因為擔心得罪這個朋友、以后再也交不到新朋友,所以才會討好、委屈自己
面對女兒如此自卑心理,我暫時放棄歸咎被同學欺負事件
畢竟,有了這一次傷害、還會有下一次,幫孩子「討公道」 治標不治本,幫助孩子從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
于是,每個周末但凡是有一點空閑時間,我都會特意帶著女兒去小朋友多的場所擴大交友圈
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也會遇到融不進圈子、被拒絕、甚至發生矛盾的情況,但在我看來,每一次社交挫折都是鍛煉社交能力的機會
我也經常會和她溝通:
「瞧,外面的伙伴有很多,你可以多交一些合得來的好朋友」
「聽,有些小朋友喜歡告狀、哭鬧,你不妨多考慮一下,要怎樣跟他們做朋友」
「看,你現在處理問題的方式越來越成熟了,很多伙伴都喜歡跟你做朋友」
孩子的健康友誼,就是在每一天、每一件小事,甚至每一份挫折中慢慢體會出的經驗
請記得,做好孩子情緒、和行為上的指導老師,而不是一遇到問題就批評指責
04
讓你去冒險的朋友,不能交
不記得什麼時候看過一個讓人氣憤的新聞
有兩個六年級學生(小玲和小潔),和幾個朋友在一起玩真心話大冒險游戲
游戲的規則:輸的同學要接受「跳河」懲罰
游戲的結尾,小玲和小潔輸了
她們為了不讓朋友們失望,硬生生地頂著恐懼心理走進湍急河流
因為被路人發現得及時,小潔僥幸被救回,小玲卻因為溺水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這件事,讓為人父母的我們都不禁感到心驚膽戰
因為一個游戲規則而以身犯險,這種友誼該是有多「毒」呀
而一個明知道危險,還要為了所謂友誼去冒險的孩子,內心又該是有多自卑、缺乏安全意識呀
所以,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我們既要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交友習慣,還要做好個人安全意識的增強和預防作用
尤其是在「毒友誼」這件事情上,如果朋友讓你冒險,不管是開玩笑、還是玩游戲,都要讓孩子盡早遠離
當然,說得好、不如在實踐行動上學會經驗
什麼樣的教育既能讓孩子養成健康交友習慣、又能做好自身的安全意識防護?
我認為,和孩子做朋友就是一節生動的教育課堂
打個比方,孩子經常因為「我不跟你玩」這件事被妥協、威脅時,他們的日常就非無跡可尋
可能因為某件事、某個愿望沒有達到,而時常說:「哼,不給我,我就再也不理你了…」
因為家是孩子的安全感,所以他們也會把在外邊「不敢」做的事、說的話帶到家里
與其同時,這也是孩子平時在外邊和其他人相處的真實意境反射
這個道理,就跟孩子回家喜歡玩老師學生游戲一樣,神情行動的惟妙惟肖就是潛意識里的想要又不敢
抓住這個心理活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友誼:
當孩子說「哼,不聽我的,我就再也不理你了」時
告訴孩子:「你的想法很有趣,可如果再結合我的想法就更完美了,我們要不要嘗試一下呢」
這種從威脅、發展到建議性的引導行為,就是我們最需要為孩子培養的引導能力
當孩子具備足夠的引導力時,自然就不會輕易被別人拿捏、威脅、或欺負了
因為,高情商、社交能力強的孩子從來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會想辦法讓自己處于健康、公平的相處環境
那麼,關于孩子的「不健康」友誼,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想法與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