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種子,家庭是土壤。
孩子的未來,拼的就是父母的功底;優秀的孩子背后,一定站著平凡而偉大的擺渡人。
最近這幾天,大學聯考成績陸續放榜。
千千萬萬個學子,在十載寒窗苦讀之后,終于品嘗到了甘甜的果實。
有的孩子得了681分,一旁的父親忍不住摟住他的肩膀,激動落淚。
這滴眼淚,包含了多少心酸、感慨、欣喜、感動……
有的孩子激動得手舞足蹈,一家人笑聲不斷。662分,就是這個夏天送給自己和家人最好的禮物。
網友在對這些「天之驕子」表達祝賀的同時,也免不了由衷地感嘆,這樣優秀的孩子到底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為此,我研究了近年來多位高分學霸的成長經歷,驚訝的發現,他們的家庭都有共同的底色——
他們幾乎無一例外,都來自「學習型家庭」。
學習型家庭
塑造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家庭底色
還記得那個自信滿滿走出大學聯考考場的「社牛」男孩張峻彩嗎?
大學聯考出分后,他的大學聯考成績為理科667,惹得大家驚呼:想低調,但實力不允許啊!
事后采訪中,張峻彩首先和父母來了個擁抱,說了句父母辛苦了。
至于未來,他表示自己想成為張京那樣厲害的外交官。
父親則在旁邊笑著說:
「我們作為家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孩子開心;
他考多少分他自己不開心都沒用,只要他自己開心,自己對將來的生活有信心,我覺得這是最主要的。」
有網友這樣評論:
「這就是現在的超級學霸,再也不是刻板的書呆子,而是陽光、自信、開朗、勇氣、有夢想、敢于挑戰、拒絕平庸、盡情揮灑青春的色彩……」
還有的網友直言羨慕他的家庭氛圍。
確實,從訪談就能看出,張峻彩如此積極、自信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氛圍的影響。
很多學霸在說起自己的家庭時,都提到了幾個詞 「自由、民主、尊重、交流」。
在他們的眼中,父母也從不是操控者的形象,而是成長路上最貼心的伙伴。
來自山東的711分學霸孟令昊,從小家庭氛圍就特別民主。
父母對他的學習沒什麼硬性要求,也沒逼他上過任何學科輔導班。
他在高中以前成績一直都很普通,父母對他從來都是鼓勵和引導,即使考砸了,也一直在安慰他。
他從小學開始喜歡上了拉大提琴,很多學藝術的孩子,都因為成績不穩定被父母逼迫放棄了藝術愛好。
但孟令昊的父母卻始終尊重和支持他的選擇,這才能夠讓他兼顧學業和興趣,穩住心態,最后一舉逆襲。
除此之外,學習型家庭經常會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分享。
牡丹江的學霸張子昂,在上小學時就特別喜歡看《明朝那些事兒》,看完之后還會和父親一起探討明朝沒落的原因,及各代皇帝的優缺點。
這種與家人發自內心、出于興趣的探討,輕松又充滿了趣味性。
在學習型家庭中,氛圍是自由寬松的,家庭成員之間也是彼此了解,保持溝通,熱愛分享的。
這樣的家庭底色下,孩子才能心無旁騖地努力,自由自在地發展,成長得自信又陽光。
學習型家庭
注重打造溫馨、專注的學習環境
一位老師在走訪過幾百個家庭后得出一個結論:
那些成績差的孩子,幾乎都有一個雜亂、吵鬧、沉重、緊張的家庭環境。
而一個學習型家庭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認識到家庭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打造最好的學習氛圍。
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應該是什麼樣的?
安靜專注
之前,河南周口市文科狀元樊林立,在談到自己的家庭教育時,說到一個關鍵詞「安靜」。
他說,自己家里姊妹多,很容易喧鬧嘈雜。
然而,父母卻用心營造溫馨、安靜的家庭環境,父母很少在家中進行娛樂活動,也很少沖著孩子發火。
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孩子自然專注力更強,效率也更高。
情緒平和
中國教育科學院曾做過一項調查:哪些家庭因素對孩子成績影響比較大?
結果顯示: 父母情緒越正向,子女成績優秀比例越高。
谷愛凌的媽媽谷燕就是個情緒穩定、正能量十足的人。
每一次女兒生病、受傷,狀況頻出的時候,她的應對都十分沉著冷靜。
女兒的成長中遇到挫折時,她也總是微笑著鼓勵她、擁抱她。
孟令昊的父母也是如此,始終用穩定平和的情緒替他構建一座踏實的堡壘。
父母情緒越穩定,孩子的心態就越平和,更容易激發出內在的能量。
充滿書香
有句話說得好,再昂貴的學區房,都不如自家的書房。
北大「韋神」韋東奕的父親雖然是大學老師,但很少親自教兒子。
他只是從小就在家里各個角落放了各種各樣的書籍。
七歲那年,韋東奕不經意翻開了一本《華羅庚數學》,一下子沉迷其中,就此走上了一條熱愛之路。
不由得想起了網上一對來自人大的父母,為了給孩子營造讀書氛圍,把家里打造成了一個小圖書館,藏書三萬多冊。
圖片來源:抖音@依依家
在這樣充滿書香中長大的孩子,想必定會腹有詩書氣自華,對世界保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個安靜、溫馨、專注、充滿書香的家庭環境,就是培養孩子的「靈丹妙藥」。
學習型家庭
建立以身作則的引導模式
這次大學聯考,來自河南的朱晉民考得698分的好成績。
談及孩子的教育,父母不好意思地表示:「說孩子從小學習就很自覺,從未操過什麼心。」
其實,很多學霸父母在接受采訪時都曾表示,自己好像什麼都沒做,全憑孩子自覺。
但是,這份「不作為」的背后,往往有更深的智慧。
還記得當年被稱為「全能學霸」的安徽理科狀元董吉洋嗎?
她不僅斬獲了中國奧數競賽金牌、小提琴專業八級,還擅長象棋、網球等各類運動。
可董吉洋的父母卻在采訪中坦言,自己并沒有在女兒學習上花太多的心思。
原來,她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在家里經常讀書學習,她也跟著耳濡目染。
董吉洋說:
「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
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在一個學習型家庭里,每個人都熱愛讀書,每個人都注重自我成長,這種以身作則的教育,勝過口頭教育百倍。
前段時間,正在攻讀北大心理學博士的奕戈,發表過一段視訊。
他在視訊中講述,自己在上國中的時候,有過一段沉迷游戲、成績一落千丈的時光。
那時候,他的爸爸沒有責罵他,卻做了這樣幾件事:
首先,全家斷網、斷電視,父親自己更是以身作則戒掉了手機,每天他在屋里寫作業,父親就坐在屋外看書。
其次,父親不僅充當后勤隊長,還一有時間就會學習與教育有關的知識。
并認真做筆記,每天睡前和兒子分享所學。
在父親苦心的「自我修煉」下,奕戈終于重新愛上了學習,步入了正軌。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沿著父母的足跡走向遠方的。
網上有人總結了全國68位高分學霸家庭的共同之處: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 爸媽都在孩子面前看書,無論真假。
父母對學習的熱愛,不斷自我鞭策,持續成長的精神,會映射到孩子身上,在潛移默化中點燃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父母只有先努力栽培自己、上進堅韌,才能成為孩子努力的榜樣,和孩子共同進步。
學習型家庭
充分發掘孩子的天賦和興趣
今年,來自青島的江杲坤考出了695分的好成績。
據他的爸爸說,從小并不讓孩子搞題海戰術,反而是興趣愛好比較多,體育方面的球類運動,音樂方面都有涉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那些優秀的學霸,基本都不是書呆子。
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從藝術、科學、體育、到興趣愛好、社會實踐......遍地開花。
來自武漢的學霸屈安琪,大學聯考693分。
她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她不僅參加了學校的田徑隊、籃球隊,拿過全區的乒乓球單打冠軍、長跑冠軍,笛子和鋼琴也特別在行。
班主任夸她最大的特點就是專注:
「學習的時候好好學,打球的時候好好打。
正是這種專注,讓她的效率比一般孩子高。」
這些孩子之所以能全面發展,完全離不開父母「開明」「創新」的教育理念與格局。
來自湖南的學霸,以707分被清華錄取的何潤琪家境貧寒。
但他上國中時對素描特別感興趣。
即使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繪畫班不便宜,但為了支持孩子的興趣,父母還是答應了。
除此之外,何潤琪還喜歡口琴、吉他、籃球、游泳等等……
正是這些看起來無用的愛好,點亮了他枯燥的學生生涯,幫助他更專注、高效地去學習;
還有前一陣因為拿下郭沫若獎學金上了熱搜的浙江學霸朱科航。
他從小就喜歡玩,從小時候的溜冰、滑板、魔方……到小學時的三國殺、四國大戰。
他的父母不但不阻止,還允許他邀請一堆朋友來家里一起玩;
而一路愛玩,愛鉆研的朱科航不僅成功進入中科大,還在畢業時拿到9所名校的全獎直博offer……
不得不說,學霸的父母往往頗具遠見,他們從不固守自封,而是不斷與時俱進,積極學習新技能、新理念。
他們尊重孩子的興趣,擅于引導孩子發掘自己的天賦,找到自己人生價值。
而這也是一個學習型家庭的最高境界。
只有父母不斷學習,孩子才會站在父母的肩上,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聽過一句話: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過程,好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薩,能幫孩子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成就一番事業。」
大學聯考,對孩子來說是一場歷時久遠,不斷挑戰自我的馬拉松;
對父母來說,何嘗不是一場考驗智慧與耐心的持久戰。
這世上從沒有橫空出世的優秀、突如其來的幸運,有的只是千般付出后的得償所愿,苦盡甘來。
點個 「贊吧」,愿所有的孩子都能不懼披星戴月,不懼風雨兼程,來日乘風破浪,夢想成真。
也希望我們所有的父母都能守住初心,努力打造「學習型家庭」,陪伴孩子走過風雨,走向更美好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