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專家安德森博士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女孩生活在感性關系的世界里,她用關系衡量著周圍的一切。
所以,注重關系的女孩常常會為關系而犧牲一切。」
這種注重關系的思維方式,使女孩天生就具有很多優點:
體諒他人、善解人意、很容易與別人和諧相處……
但同時,也會給女孩帶來很多煩惱:
她們會為了贏得父母的寵愛,努力去做很多能讓父母高興的事;
會為了「取悅」別人,不敢說「不」;
會為了「合群」,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會因為怕被否定、被嘲笑,總是被別人的目光和評價牽著走。
更嚴重的是,如果我們的女孩長期處于這樣的內心沖突和折磨里,不僅會深感痛苦,更有可能會成為一個膽小怕事、沒有主見、沒有原則、受人欺負的人……
不會愛自己的女孩,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家有女孩,我們一定要告訴她們:
「世間所有的關系,最重要的是與自己的關系。
只有先學會愛自己,才會變得幸福。」
下面這對母女的對話,值得每一個有女兒的父母看看。
大膽提出自己的要求
媽媽:「你一直在打噴嚏,是不是感冒了。」
女兒:「我想我應該是感冒了。」
媽媽:「早上還好好的,怎麼突然感冒了呢?」
女兒:「我的座位剛好對著空調出風口,可能被吹感冒了。」
媽媽:「你覺得冷的時候,可以換換位置,或者請求老師幫忙調一下風葉呀。」
女兒:「我不好意思麻煩同學,也不敢跟老師說。」
媽媽:「寶貝,你還記得前幾天舅媽和舅舅吵架是為什麼嗎?」
女兒:「記得呀,舅媽想讓舅舅早點回家,陪他去看電影,因為沒有明說,結果,舅舅帶了朋友回家喝酒。
我當時還問你,‘舅媽為什麼不直接跟舅舅說,想跟他一起去看電影?’」
媽媽:「你看,舅媽因為沒有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和舅舅鬧得很不愉快。
你因為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讓自己感冒受罪。
這兩件事是不是都在告訴我們:
一定要大膽、直接地向別人提出要求。
我們不能等著別人發現我們的需要,而替我們說話,我們要靠自己爭取才行。」
女兒:「那要是被別人拒絕了,怎麼辦?」
媽媽:「被拒絕了,也沒關系。
媽媽知道被拒絕的滋味不好受。
但只要我們大膽說出自己的需求,就有一半被答應的機會。
如果你連試試的勇氣都沒有,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女兒:「我知道了,媽媽。」
學會翻臉
女兒:「媽媽,同桌小小總是把垃圾放在我的桌子上,還經常不帶橡皮,把我的橡皮切走一半,我很困擾。」
媽媽:「那你有沒有制止她,或者明確地告訴她,這樣讓你很不舒服。」
女兒:「沒有,我怕她說我‘小氣鬼’、‘矯情’,以后都不跟我玩了。」
媽媽:「你知道嗎?媽媽最喜歡的作家三毛在國外留學的時候,也曾遇到過跟你一樣的困擾。
她擁有很多漂亮衣服,室友都想借去穿。
起初,她為了維護友善的形象和友好的關系,只好違心地微笑默許。
久而久之,她的衣柜好像變成了大家共有的,室友們隨便拿來穿。
有的時候,室友們甚至不倒垃圾,不收拾床鋪,全都拜托給她,她成了大家眼里隨用隨棄的‘便利貼女孩’。」
女兒:「她的室友太過分了。」
媽媽:「是的,可是你知道后來她是怎麼扭轉局面,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嗎?」
女兒:「她怎麼做的?」
媽媽:「有一天,三毛不愿意再被室友們隨意欺負,就對著室友大發脾氣。」
女兒:「結果呢?」
媽媽:「室友們知道了三毛不好欺負,反而變得和善起來。」
女兒: 「我知道了,媽媽。
我也要像三毛一樣學會翻臉,對自己不愿意的事情說不。」
媽媽:「是的,寶貝。
我們可以不去扎人,但身上必須有刺。
沒有底線的忍讓,只會換來別人的得寸進尺。
只有學會翻臉,讓別人知道你的底線在哪里,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維護自己,保全自己。」
接納自己的不足
女兒:「媽媽,為什麼我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別人。」
媽媽:「你為什麼會這麼想?」
女兒:「雪兒姐姐不僅作文寫得好,口才好,唱歌、跳舞也很棒。
可是,你看看我,語文語文不行,數學數學也沒學好,干什麼都平平無奇。」
媽媽:「媽媽想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花園里的玫瑰和茉莉哪個更美呢?」
女兒:「她們都很美。」
媽媽:「是呀,她們一個奔放熱烈,一個淡雅素凈,雖然給人完全不同的兩種感覺,但卻各有各的芬芳和魅力。
這就好比是你跟雪兒。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長處和短處。
雪兒擅長的你可能未必擅長,但這并代表你不好。」
女兒:「可是,我真的很羨慕雪兒!」
媽媽:「寶貝,中國有句老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是一場不公平的對比,也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在這個世界上,不論你多優秀,都有比你更優秀的人。
反之,不論你多普通,也總有閃光的一面。
只要你不和別人做無謂的比較,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挖掘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成為最好的自己,你就贏了。」
女兒:「我知道了,媽媽,謝謝你!」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媽媽:「你怎麼哭了?」
女兒:「媽媽,小麗說我嗓門大,沙啞的像個男人的嗓音。」
媽媽:「你怎麼回答她的?」
女兒:「我故意壓低了聲音跟她說話,可她還是嘲笑我。」
媽媽:「寶貝,媽媽想先給你看一張照片。」
女兒:「這男人是誰?」
媽媽:「哈哈……這是你小姨高中時候的照片。
很奇怪吧,那個時候,你小姨總是喜歡像個男孩子一樣打扮自己。
班里經常有人嘲笑‘假小子’、‘有毛病’、‘變態’……
后來,你小姨用一句話讓所有嘲笑她的人都閉了嘴。」
女兒:「小姨說了什麼?」
媽媽:「你小姨直接站在講台上對全班同學說:
‘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喜歡我,沒關系。
對于那些討厭我的人,我想對你們說,我也不喜歡你。」
女兒:「小姨太酷了。」
媽媽: 「所以,寶貝,千萬不要為了討好別人,委屈了自己。
喜歡你的人自然喜歡你,不喜歡你的人,無論你做什麼都不會喜歡你。」
女兒:「我知道了,媽媽,我會像小姨一樣勇敢做自己。」
媽媽:「這就對了。
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只有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我們才能活出自我,才能擁有幸福的能力。」
你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自信
媽媽:「那條白色的裙子,你穿上一定很好看。」
女兒:「我這麼胖,穿上那條裙子一定很像面袋子。」
媽媽:「要不我們買那條藍色的吧,你不是也很喜歡克萊因藍嗎?」
女兒:「就我這塌鼻子、小眼睛、大象腿,穿什麼都不好看。」
媽媽:「你怎麼能這麼說你自己呢?」
女兒:「我本來不好看,也不苗條呀。」
媽媽:「媽媽小的時候,姥姥給我講過一個故事。」
女兒:「什麼故事?」
媽媽:「一位著名的戲劇家在排演話劇的時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
戲劇家實在找不到人,只好叫她的姐姐擔任這個角色。
她的姐姐原本只是一個服裝道具管理員,突然被要求擔任女主角,心里很自卑,也很膽怯,所以,演得很差。
戲劇家非常不滿,他對著劇組大發脾氣:
‘這場戲是全劇的關鍵,如果女主角仍演得這樣差勁,這部劇就沒法排了。’」
女兒:「最后,這部劇真的被放棄了嗎?」
媽媽:「不,這部劇成功了。」
女兒:「怎麼會這樣?」
媽媽: 「戲劇家發火之后,他的姐姐突然一掃之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謹,演得非常自信。大家都忍不住贊嘆說,‘又多了一位表演藝術家’。」
女兒:「為什麼同一個人前后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媽媽:「這就是自卑和自信的差別。
不自信的人,總是自我束縛。
充滿自信的人,即使不完美,也能光芒萬丈。
寶貝,我們每個人生來都不完美。
但自信,能讓你充滿魅力。」
女兒:「我懂了,媽媽。」
勇敢面對失敗
媽媽:「媽媽知道你輸了比賽,心里很難過,讓媽媽抱抱你好嗎?」
女兒:「媽媽,這次我真的沒有信心了,我可能真的不是這塊料?」
媽媽:「寶貝,我們不妨再做些努力和嘗試,你還沒有堅持到最后,你怎麼知道你不行?
你知道嗎? 媽媽當年參加了三次大學聯考,才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
工作后,參加了9次競選,才終于當上了部門負責人。
每次失敗的時候,媽媽也跟你一樣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但媽媽從沒有想過要放棄。
媽媽希望你也不要因為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就否定自己,放棄努力。
生命的獎賞在旅途終點,而非起點附近。
你不堅持到最后,就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優秀。」
女兒:「可是,如果我非常非常努力,最后還是贏不了,多丟人呀!」
媽媽:「寶貝,有很多運動員付出了全部努力,也沒有在奧運會上拿到金牌,你會覺得他們很丟人嗎?」
女兒:「不會,因為他們已經很棒了。」
媽媽:「你也一樣呀,只要你努力,即使輸了也沒關系。
輸贏只是結果,并不是目的。
你努力的過程,才是你人生最寶貴的體驗。
做一個內心足夠強大的人,你才不會被打敗。」
女兒:「我知道了,媽媽,我會打起精神,繼續努力,說不定下次我就成功了呢。」
一位作家曾說: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我們對女兒的希冀,亦是如此。
我們希望女兒可以一生溫暖純良,也希望女兒可以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學會保護自己。
我們希望女兒成長過程中能夠帶來很多很多的小驚喜,如果沒有,希望她可以取悅自己。
心理學家馬斯洛也曾說過:
「單憑智慧和理性是不能得到自我實現的,還有自我認同的意識。」
讓孩子學會愛自己,才是育兒的最高成就。
我們不能一直陪伴孩子,呵護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教孩子學會愛自己。
只有教會孩子愛自己,世界的美好才會與她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