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愿意誠實。
——薩姐
三歲孩子就學會撒謊,長大后怎麼得了?
春節期間,親友相聚,幾個孩子湊在一起,可讓老母親們見識了小屁孩的「本事」。
事情的起因,只為一個毛絨玩具。
幾個孩子湊在客廳玩,你扔我撿,你搶我奪,一個毛絨玩具成為了孩子間最搶手的寶貝。
突然,只聽「哇——」一聲,三歲大的小侄子突然哭開了:「哥哥搶我東西,哥哥打我,哥哥壞,嗚……」
看到孩子有紛爭,原本聚在角落里聊天的媽媽們,趕緊起了身。
「我沒有,他撒謊!」
「大家一起玩的,憑什麼變成他一個人的?」
幾個大孩子義憤填膺,紛紛捍衛自己的權益。
說又說不過,爭又爭不來,小侄子唯有使出殺手锏——「哭」。
「你怎麼當哥哥的,不會讓一讓嗎?」當媽的一見這架勢,立馬奪下兒子手里的毛絨玩具遞給了哭鼻子的小侄子,并柔聲安慰:「寶貝最乖,不哭!哥哥不聽話,阿姨打他。」
接過毛絨玩具,哭哭啼啼的小侄子才破涕而笑。誰知這安撫,惹惱了一屋子小孩。
「撒謊精,再也不跟你玩了!」 孩子們氣呼呼地魚貫而出,留下小侄子一人孤零零在客廳。
小侄子的媽媽顯然有些尷尬,忍不住拉過兒子做「規矩」:小朋友不可以撒謊,你老老實實地跟媽媽說,有沒有撒謊?撒謊就是壞孩子……
聽到媽媽質問,剛剛止住眼淚的小侄子,又一下哭開了。幾個老母親趕緊勸住了正欲發飆的媽媽。
誰在說謊?3歲的孩子就學會了說謊?
但事實上,心理學研究告訴你:若父母執著于揭開真相,逼孩子承認犯錯,到頭來常常是失望……
01
孩子學會了撒謊:恭喜啊!
故事插曲來自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系教授Kang Lee的一位小學校長朋友,事實上,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里,Kang Lee教授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孩子如何學會撒謊。
他曾經帶領研究團隊和全世界的孩子們一起玩競猜游戲。
研究人員會邀請孩子們猜測卡片上的數字,并且告訴孩子:如果他們猜中了,就會得到豐厚的獎勵。
然后,研究人員借口離開,并叮囑孩子,千萬不要偷看卡片信息。
結果會如何呢?
透過隱藏在房間里的攝像頭髮現:超過90%的孩子,偷看了卡片上的信息。
數據之高,令人咋舌,但孩子的誠實度,真令人絕望。
當工作人員折回房間詢問孩子是否偷看卡片信息時,那些有偷窺行為的孩子,卻并不承認自己違反了游戲規則。
Kang Lee教授在TED演講時感慨:孩子們太想贏游戲了。
一次又一次,實驗最終證明:
看到這里,很多父母也許會很擔心,但Kang Lee教授卻會恭喜你:孩子學會撒謊,好事啊!
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會撒謊。
好比美食烹飪需要好的原料,一個好的謊言,也需要具備兩個關鍵因素:
一是心智準備:擁有讀心能力的孩子,才具撒謊潛質。
所謂「讀心能力」,它其實就是一種區分我知道什麼,和你知道什麼的能力。這個能力在撒謊過程中舉足輕重,因為撒謊的根本就是:我知道,你卻不知道,謊言就成功了。
二是自我控制:這是撒謊的第二個關鍵因素。
孩子在撒謊過程中必須學會控制語言、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等,懂得自我控制,謊言才能讓人信服。
換句話說,讀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更早學會撒謊。
孩子是伴著「撒謊」成長,如果孩子在幼兒階段遇事撒謊,家長不必過于緊張,它是成長的自然傾向,是孩子自我中心思想的基本組成部分。
并且,當孩子步入社會,這兩種能力尤為重要。
如果孩子小卻學會了「撒謊」,別擔心,那是好事。
但無論孩子因何動機撒了謊,卻其實是孩子心聲的另一種表達。相比急著逼著孩子承認犯錯,不如去了解下孩子謊言背后的情感訴求。從某種角度講,謊言才是最真的真話。
02
孩子撒謊懲罰他:收手吧!
看到孩子撒謊,家長常常感到焦慮,「撒謊」似乎與「品行」掛鉤,忍不住讓家長怒火中燒,于是訓斥、恐嚇、責打……以期用懲罰方式讓孩子「長記性」。
然而家長手段越強硬,孩子撒謊越嚴重。
電視劇《小姨多鶴》中就有這樣一幕。
鐵子和鋼子是兩個淘氣的男孩,因為貪玩,常常借各種理由逃學。
他倆的屁股沒少挨板子,可痛過就忘,記性依然沒長。
最典型的一次是兄弟倆逃學后,班主任吳老師告到了媽媽處,眼看著沒有辦法再幫弟弟們打掩護,小姐姐在找到兩個弟弟后慌忙通報:「你倆倒霉了,等著挨打吧!」
果不其然,一進家門,氛圍異常凝重。
「下午干什麼去了?」
媽媽怒不可遏,兩個孩子雖戰戰兢兢,但依然選擇用撒謊逃避追問。
這可好,氣得媽媽拿起雞毛撣子上上下下,就是一頓胖揍。
孩子撒謊,沒少懲罰,為啥卻不見效?
心理學家塔爾瓦曾在「偷窺游戲」基礎上做過一個「說謊實驗」,實驗證明:越懲罰,越嚴重。
實驗選取了兩所幼兒園,采用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進行教學。
第一所幼兒園中,看到孩子犯錯,老師主要以口頭訓誡為引導。
而在第二所幼兒園里,一旦孩子犯錯,特別是撒謊,堅定地實施嚴厲的懲罰制度,孩子甚至會被老師帶到眾多學生面前進行體罰訓誡。
很多人以為,嚴厲教育應該會讓幼兒對撒謊避之不及,可遺憾的是,在緊接著開展的「偷窺游戲」中,第二所幼兒園的孩子遇事后,本能學會撒謊,并且一個個面不改色心不跳,成為「說謊高手」。
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其實并不難理解。
生活中,父母常以自己的認知替代孩子的思想,以為孩子通過一次次訓誡就會認識到「撒謊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的事實,從而杜絕撒謊。
但其實對孩子而言,誠實帶來的滿足感,與用撒謊避開父母的憤怒和失望所帶來的即刻輕松感相比,前者往往敗給后者。
并且,孩子經常會低估謊言被揭穿的機率,他們時常在賭自己能夠蒙混過關,哪怕機率很低,依然覺得自己是贏家。
嚴苛的懲罰,并不能幫助孩子成長,它就像反作用力,將孩子推向更多的謊言陷阱。
03
培養誠實的孩子:創設誠實環境是根本
「說謊」是成長中的自然狀態,難道就由著孩子一路「撒謊」?
不然。
李玫瑾教授曾經不止一次被家長問到:孩子習慣性撒謊怎麼辦?
對此,李玫瑾教授表示:
那麼,如何培養一個具有誠實質量的孩子?李玫瑾教授舉了一個自己與女兒相處的小片段,引人思考。
報喜不報憂,是很多孩子的常態,成績考好了興沖沖炫耀,成績考差了,偷偷藏試卷。對于這種普遍情況,李玫瑾教授卻很欣慰,因為她的女兒無論成績考好了還是考差了,都會主動告知。
成績好壞,在女兒心里完全沒有負擔,只因為她從來都不會因此受到父母的責罰。
更逗的是,聽聞女兒成績不理想,李玫瑾還會安慰她:這是遺傳不好,不賴你。
當然,她會認真地問女兒:成績這麼低,是學不懂,還是沒有好好聽?
女兒說是「認真聽了,但就是學不懂」,那麼李玫瑾就會告訴女兒:那好,咱不學了,你想學什麼我們就學什麼。
就是在這樣寬松、坦誠的氛圍里,親子之間做到了互信,「撒謊」也就不再需要了。
04
孩子身上的問題,根源在父母。
凡事父母先想想自己的責任在哪里,想明白了,就知道該如何調整;父母調整了,孩子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
孩子撒謊縱然不對,但比起逼著孩子去承認錯誤,更重要的原因是通過孩子撒謊這個行為去發現養育中存在的問題。
了解孩子犯錯背后的原因,消除孩子感到不安的因素,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寬容,引導孩子說出心聲;
同時告訴他正確的處理方法,由此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親子關系,才能培養一個有坦誠的孩子。
一個孩子,無論遇到好事還是壞事,當他都能夠享受到誠實的喜悅,才不會因恐懼而選擇說謊。
唯有被愛著的孩子,才能夠內心富足,誠信健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