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刷到一條微博,被一個小萌寶暖化了心:
小男孩果果幼兒園第一天開學,果果媽媽一時大意,記錯了孩子放學的時間。
接到老師電話后,媽媽匆匆趕到幼兒園。此時幼兒園已經空蕩蕩的了。
媽媽溫柔地向果果道歉:「對不起寶貝,媽媽接晚了,對不起。」 雖然果果臉上寫滿了委屈,卻還是爽快地說了句:「媽媽,你很神氣。」
「神氣」在蘇州話里是「漂亮」的意思。孩子這樣說,意味著他已經原諒媽媽了。
我相信每位家長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不一樣的是,大多數家長到了幼兒園只會跟孩子解釋一下晚到的原因,有時候甚至連原因都不會解釋,更別說跟孩子道歉了。
換個角度想想,要是孩子犯錯了,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肯定是讓孩子道歉吧,畢竟誰不想培養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呢?
但是有沒有想過,孩子也想有個「懂禮貌」的父母!
中國家長的道歉方式
中國家長真的就不會道歉了嗎?其實不是,她們只是很難對孩子說出那句「對不起」。
電視劇《慶余年》里有這樣一個情節:
父親以為兒子犯了大錯,罰他跪了幾個時辰。
誤會解除后,有人覺得父親應該道歉,可這位父親先是反問:「哪有當父親的給兒子致歉的道理?」
過了一會兒自覺理虧,便對兒子嘟囔了一句:「你想要什麼?」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爸媽是不會認錯的,他們只會突然對你好。」
孩子和父母最大的區別是,孩子沒有賺錢的能力,而父母有。所以在他們看來,給孩子零花錢、送禮物,就代表了他們最大的歉意。
可對孩子來說,最珍貴的,不是零花錢和禮物,而是父母的一句「對不起」。
一句「對不起」
為什麼就是說不出口?
之前在家長群中有人問我:「我家孩子特別嘴硬,做錯事了死都不肯承認錯誤怎麼辦?」
我并沒有馬上給她提建議,而是反問她,「如果你做錯事了會跟孩子道歉嗎?」
這位媽媽愣了幾秒,回復我道:「我跟他道歉,那以后他怎麼可能聽我的話。孩子那麼小懂什麼呀?」
其實在現實中,有不少家長也有這樣的想法。
首先想的是,和孩子道歉,父母的威嚴就不在了,面子上過不去,以后孩子就不聽自己的了。
就像《慶余年》里父親脫口而出的那句話:「哪有當父親的給兒子致歉的道理?」
一旦親口承認錯誤,就代表自己親手打碎了這層「權威」 的濾鏡。
捍衛權威,成了家庭關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仿佛這樣就能掌控孩子的一生。
其次就是這種高高在上的情緒,也讓父母羞于開口。
因為在他們心中,掌握權威的人,是不應該犯錯的。如果沒有完成自己的那部分責任,或是出了什麼差錯,就意味著:「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我還做得不夠好」。
面子比孩子重要,大概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
也許時間過去了很多年,也許孩子已經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了,但是依舊無法釋懷。
一句情真意切的道歉,對孩子的意義,遠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孩子想要的
只有一句對不起
有次我閨蜜帶9歲的兒子去理發,進門就跟理發師說盡量剪短點。兒子抗議,說不要太短。
我閨蜜說聽她的,越短越好。結果就差不多理了個光頭。她覺得好清爽,但兒子當場就哭了,說太丑了。
回去的路上她倆一直爭,閨蜜說好,他說丑。
結果第二天上學,他一進門同學就都笑了。他很尷尬。之后的一周,他上課時都一直戴著帽子,老師讓摘也不摘,因為一摘下來同學們都笑他。
他屢次抱怨:都怪你,讓我總是被同學嘲笑。
我閨蜜不以為然,說同學們只是不適應,看習慣就好了。
他更氣了,說根本就不是!就是因為丑!
這件事的后遺癥是,他之后幾乎一整個學期不肯理發,頭髮長得令閨蜜崩潰。
萬般無奈,她只好道歉:
對不起,媽媽上次沒考慮你的感受,讓你把頭髮理太短了,是媽媽的錯。以后理發都聽你的,你說多長就多長。
沒想到,話音剛落,兒子立刻就淚崩了。真的,那眼淚嘩嘩地就下來了。
他抹著眼淚特委屈地說:就是你的錯!可是你一直都不承認!
我閨蜜才意識到,因為她的自以為是,給孩子造成了很大困擾,他內心十分委屈憤懣,一直在等媽媽說一句對不起。
可她一直也不肯直面這個錯,頑固地跟孩子對抗了好幾個月,最后才給了個正確態度。
好在最終還是說了這句對不起,否則,這件事可能就會成為孩子心里的一個結,讓他認定媽媽不講道理,頑固不化。
寫在最后
溫馨和諧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既是親子,也是朋友,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忽略他的感受。
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辛格博士說:「他知道媽媽和爸爸有時會出錯,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是我所依靠和關心照顧我的人。」
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如果家長犯錯誤后勇于承認,孩子受其影響,也會如此對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