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父母才是阻擋在女兒和惡魔之間最堅實的那道墻。
這些網絡社交的底線,一定要趁早教給孩子。
最近,一位河南爸爸的遭遇,讓無數女孩家庭的父母感到后怕。
這位爸爸剛開始關注到女兒的「異常」,是在五年級下學期。
那段時間,他發現女兒經常起夜,不太正常。
他就跟妻子商量后,在夜里搞了一次突然襲擊。妻子猛然開門沖進去一看,才發現女兒半夜還在和網友聊天。
後來,他搜出女兒竟有4部手機,一部父母給買的,一部媽媽的舊手機,還有兩部是女兒自己用壓歲錢和零花錢偷偷買的。
更意想不到的是,女兒手機里的聊天內容,一條比一條「辣眼睛」。
有標注「姐姐」的網友,留言問:
「你缺不缺錢,你有什麼東西要買的不?要是缺的話,姐姐給你買。
姐姐給你說幾個男性朋友,你去陪陪他們。 」
有的則打著「動漫」的名義,在群里各種組CP,聊著生孩子、談戀愛的話題。
那些和女兒組CP的網友,私下發來的內容更是不堪入目。
想不到一向乖巧聽話、成績優異的女兒,在私下有四五個網絡「男朋友」。
更不明白為什麼,明明自己很注重教育,女兒還會掉進這樣的「陷阱」。
萬一他沒覺察到女兒的「不對勁」,不知道怎麼翻出那些聊天記錄,女兒極有可能會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陷得越來越深。
或許在很多父母看來,類似這樣的事情僅僅是個例、偶然。
但深究下去,就會發現:
女孩面臨的網絡社交問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危險得多。
尤其是懵懂的青春期女孩,很容易落入壞人的「圈套」。
青春期女孩的網絡世界,危機重重!
前不久泰山一位爸爸,曝光自己的國中女兒在社交App上發照。
原本在App房間里K歌的女兒,突然收到別人的加好友邀請,沒多想就互相關注聊了起來。
聊著聊著,對方不停提出新要求:
要是不配合,對方就半分炫耀半分威脅地說:嘿嘿,我保存你的鎖骨照了。
無獨有偶。
前幾年,15歲的圓圓,結識了一位QQ網友。
成為好友不久,對方就提出請求,答應支付3000元的費,誘導圓圓同意。
然而,錢沒收到,對方的要求卻越來越過分。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對方又提出聊,聲稱不同意的話,就會把拍到的照片公布上網。
就這樣,膽小怕事的圓圓,一次又一次同意了對方的請求
一個月後,圓圓不堪折磨,很想擺脫這一切,卻被對方精神控制,差點答應線下見面開房。
幸好被爸爸及時發現端倪,才得以制止接下來的悲劇。
涉世未深的青春期女孩,信息過濾能力不夠,對是非的辨別能力不足,面對陌生人的轟炸攻勢,大機率都會招架不住。
一旦身邊的父母、長輩不知道她們正在和什麼人對話,經歷著什麼樣的事情。
一時的疏忽,帶來的將是終生痛苦和遺憾。
2020年,成都14歲女孩小小在網上認識了商人邱某。
幾番威逼利誘后,小小發了自己的私密照,同意私下見面的邀約。
結果被侵害了8次,懷孕、引產、身體遭受重創,小小為此患上重度抑郁,最終跳樓身亡。
一起起觸目驚心的新聞,都在警醒著我們:
那些看似美好的青春背后,藏著大人難以想象的黑暗陷阱。
你以為孩子不過是對著屏幕看圖文、刷信息,可那些網絡「大灰狼」卻無時無刻不在找尋獵物,隨時亮出他們的獠牙。
女孩身處的網絡世界,根本不簡單,處處充滿利益的誘惑和危險的氣息。
稍不留神,分分鐘釀成大錯。
青春期女孩的困境,不容小覷!
或許有些無知的大人,會把問題丟到孩子頭上。
覺得肯定是女孩不知廉恥,貪小便宜,才會讓壞人有機可趁,自己身陷絕境。
其實,這些恰恰是青春期女孩的成長困境,值得每一位父母注意和深思。
開頭那位擁有4部手機的女孩,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的。
可身邊很多同學都在玩,自己不這麼做的話,會顯得很格格不入。
每次聽別人講,自己就會想要加入。
這樣的心理動機和反應,對青春期女孩來說特別正常。
研究表明,青春期是女孩身份探索的重要階段,這時的她們更關注自己在社交圈里的地位和認可度。
腦科學專家也指出,女孩的大腦更聚焦于人際和交流。
和男孩容易沉迷游戲不同,女孩喜歡用手機進行社交、分享、網聊、網戀等等。
尤其到了青春期,本就敏感、渴望和外界互動的女孩,更容易掉進網絡陷阱,遭到網絡騷擾和攻擊。
女孩權利倡導者、美國知名作家瑪琳達曾這樣描述十幾歲青春期女孩的網絡社交現狀:
「她們的生活依賴于社交媒體,因為擔心錯過什麼,所以從來不肯離線。
她們總是在發短信,更新她們的臉譜網和網絡空間,用蘋果手機往Instagram發照片,然后為數秒鐘之內就能得到回復而激動和雀躍。
一些女孩睡覺時也把手機放在床邊,整個晚上,滴滴聲提示她們又有新的微博或新的帖子了。」
無數青春期女孩,天天和網絡世界近距離接觸,把自己暴露在陌生人的視線里,又缺乏足夠的理性、冷靜。
遇到那些心懷歹意的「大灰狼」,幾句甜言蜜語的蠱惑,帶有威脅的恐嚇,她們一下子就會六神無主,自亂陣腳,一步一步掉進壞人的圈套中。
棲霞13歲女孩小葉,偶然機會在網上結識了一名異性網友。
對方各種花言巧語哄騙她,讓她誤以為遇到「真愛」,還不知道自己被傷害。
網絡,對于大部分青春期女孩而言,就像是「潘多拉的魔盒」,總有一股強大的吸引力。
她們以為能在這里滿足社交、認可、心理情感需求,結果一不留神就被拉進了深淵里。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給孩子把好第一關
《女孩危機?!》一書中,作者孫云曉強調:
在處理女孩愛與性的困擾上,父母發揮著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現如今這個網絡時代,陷阱隨處可見,壞人隨時躲在黑暗里誘騙女孩。
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幫孩子把好重要的第一關,防患于未然。
這7個網絡社交的底線,一定要趁早叮囑女孩:
第一:不輕信網友的花言巧語。
面對網絡聊天、交友APP里陌生網友的甜言蜜語,各種情愛的暗示和說辭,要保持平常心。
在無法確認、甄別對方身份的情況下,不要輕信任何人,而是時刻提醒自己: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最不可靠。
第二:不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隱私。
瀏覽網頁,或逛論壇、評論區時,不要留下自己的姓名、年齡、電話號碼和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
更不要將自己的隱私信息、身體部位發到網上,免得留下把柄。
第三:不遷就任何人,特別是在身體問題上。
教導女孩學會自我尊重、自愛,正確把握和網友、異性朋友社交的尺度。
對于侵害到身體、感受的行為,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別人再怎麼游說、利誘,也要果斷拒絕,及時遠離。
就算對方是朋友,或朋友推薦介紹的,也不行。
第四:不接受不合理的殷勤和禮物。
當別人平白無故表達欣賞、好感,或送錢送禮,不要被這些表面上的「友好」 所欺騙,誤以為對方很在乎、重視自己。
哪怕是一句簡單暖心的話,一杯甜滋滋的奶茶,或一包小零食,都要保持警惕。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無端獻殷勤,一定藏有貓膩。
第五:不單獨約見任何一個陌生網友。
要教女孩有基本的安全意識,再怎麼想見網友,都不要單獨前往。
因為網絡的另一端,隱藏的是人是鬼,沒有人知道。
第六:不能晚于晚上9點回家。
我們無法限制青春期女孩外出,有自己的娛樂和社交,但得要求:除學校晚自習外,晚上9點前必須回家。
晚上是意外、危險的高發時段,不要讓自己暴露在危險或有潛在危害的地方,最大限度保護自己。
第七:對父母不能有隱瞞。
父母要用足夠的溫暖、接納和包容,讓女兒知道:父母是可以信任的,有問題隨時可以找父母溝通、求助。
不管遇到什麼,就算孩子被傷害、受打擊,父母也都要以愛和關懷守護孩子。
身為媽媽,女孩的同性長輩,要學會共情和同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想法、困惑是正常的,沒必要感到羞恥。
而爸爸,更要積極參與到女孩的規則、底線教育,幫助女孩學習和異性打交道,減少社交焦慮。
養女方知世道險,尤其是青春期階段,女孩成長面臨的困境,遠比男孩更嚴峻、復雜。
這就更需要父母用心陪伴、未雨綢繆,告訴女孩守住底線,學會保護自己。
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聯起手來,貢獻一份力量,勇敢發聲,打擊惡魔。
讓孩子們能在清澈、友好、善意的生存環境中,交良友、識良人,真正享受到人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