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朋友找我訴苦,說最近養娃遇到了大難題。
她家也有倆娃,老大是兒子6歲老二是女兒3歲,一直以來都是奶奶幫帶。
之前經常見兄妹倆鬧別扭,可最近她不止一次見老二「胖揍」哥哥,極其囂張跋扈,最奇怪的是老大經常不還手,甚至有點「怕」妹妹。
一聊才知道,原來孩子奶奶有著好幾套養孩子的秘訣,比如「窮養兒富養女」,比如「男孩多敲打,女孩多寵愛」等等。
打小孫子摔倒了都不扶,哪怕是學步期,總是強調男孩子就是要勇敢,不許哭、不能怕疼等。
一開始還以為奶奶是這樣的養育方式,結果孫女出生后,卻發生了360°大轉彎。
摔倒了趕緊扶,哭了趕緊抱,不高興了趕緊哄,完全是判若兩人。
后來只要倆人打架就是哥哥的錯,原因就是哥哥年齡大,哥哥是男孩,所以要讓著妹妹。
朋友覺得不妥,多次勸奶奶說不要偏心,奶奶卻說她不懂,說男孩和女孩養育方式不同,男孩就要多打擊讓他多受挫,這樣才能越挫越勇;女孩就要多愛護、多幫助,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相信無論是自己的成長史,還是養娃經歷,我們或多或少都因為性別不同,受到或給予過不同的待遇。
可這坊間流傳的「育兒真理」,真的就對嗎?男女孩是否要區別對待?
李玫瑾教授曾經專門聊過這個話題,她給出的答案是:養兒有「三忌」、養女要「三避」。
養兒有「三忌」
01 忌不愛護
前幾天閨蜜女兒做入園體檢。
平時也是一個愛哭的主兒,那天出奇的堅強抽了兩管血沒吭一聲。本來是很偶然和平常的一件事,結果被排隊抽血的男孩家長們大作文章。
「你看看,她這麼小個女孩都不哭,還沒到你呢就先哭上了!」
「行了哭一會兒得了,一個小伙子哭起來沒完沒了,看看這個小女孩,你還好意思哭麼?」
不可否認,在大多數人眼里男孩就應該勇敢、堅強、膽大,所以對他們的要求也就更高:
摔倒了不能哭、疼了不能叫、登高爬低不能害怕等等,一旦孩子表現的不好,就常常以「你是男孩,男孩就該怎樣怎樣」來說教。
我們總是以成年之后的性別認知來限定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的意識和行為,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
男孩摔倒了一樣會疼,流血了一樣會哭,害怕時也一樣會膽怯。所以,這個時候,請抱抱他,請允許他哭,請不要強迫他……
男孩不是天生就勇敢的,也不是被逼出來勇敢的,而是在擁有足夠的愛和關注,內心充滿安全感時,在相應的年紀自然而然生出勇敢的。
想培養一個勇敢的男孩?從允許他哭、慫、膽小、軟弱開始吧!
02 忌不獨立
與「不愛護」相反的另一個極端,就是過于愛護,「不夠獨立」。
當身邊大部分撫養者都是女性角色的時候,男孩很容易出現男性性格的缺失,因為媽媽會下意識用女性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不許碰這個,不許碰那個,臟死了,有細菌怎麼辦?
不許跑、不許跳、不許爬高,摔了怎麼辦?
但是男孩在雄性激素驅使下,他們的訴求跟女性有時候是背道而馳的。
我想起CC每天放學,小女生們的見面語都是:來,咱們過個家家,我演爸,你演媽。
小男生的見面語則是:來,咱們打個架,我是奧特曼,你是怪獸!
如果你養了一匹野馬,就該給他一片草原,而不是把他養成溫順的綿羊。
所以要學會適當放手,尊重男孩子的生長習性。
放手讓男孩獨立,還體現在生活瑣事上。
相比許多小女生的事必躬親,男孩子的吃穿住行往往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妥妥當當,孩子幾乎什麼都不用操心,只負責玩跟學就行。
但恰恰是穿衣服、疊被子、倒水、掃地這些小事,培養著孩子超強的動手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能力,影響著孩子的底層習慣與性格。
從近了看,直接影響著孩子對幼兒園的接受程度,那些適應性差的,通常是過于依賴父母。
從遠了看,成年后的「媽寶男」多半從小就有一個大包大攬的媽。
一個不能獨立成長的孩子,也就無從談起責任和擔當了,獨立對每一個孩子而言都是非常寶貴的質量。
03 忌不上進
無論男孩還是女孩,上進心在這個時代都非常重要。
但受傳統觀念以及現實情況的影響,整個社會依然以男主外女主內為主流。作為日后家庭的頂梁柱、經濟來源的主力軍,男人的上進心自然也就格外重要。
而關于上進心的培養依然有誤區。
相比女孩而言,父母們更容易對男孩進行打擊式教育。
畢竟,男孩看上去更心大,教訓幾句也受得住,沒有女孩那麼敏感細膩、聽幾句重話就哭鼻子。
這就導致女孩父母在管教時更容易適可而止,而男孩父母在管教更容易得寸進尺:批評、打擊、甚至來兩巴掌!
事實上,正是因為男孩「神經大條」,他們的溝通和反饋沒有女孩那麼細膩和及時,才更不能用糙手法。
男孩只是表現出來的更為心大,但是事實上,人家并非沒有心啊~
如果經常性的批評、指責、否定,會讓孩子失去自信、沒有成就感,又談何上進心?
所以,正面教育、正確的鼓勵、良好的示范,在男孩的身上一樣都不能少,這才是真正激發孩子拼搏和上進的方式。
養女要「三避」
01 避只談物質富養
養孩子的恐怕都聽過這句話:「窮養兒富養女」,畢竟從來富貴多淑女,自古紈绔少偉男。
當今社會也有了新的解讀,那就是小時候被富養的女孩,長大了才不會被一顆糖騙走。
所以「窮養兒富養女」就成為了傳統養兒育女的「金科玉律」。
但其實,這里針對女孩所說的「富養」并不僅僅是指物質上的。
事實上,我見過更多的案例,是純粹物質富養的女孩,被保護得太好,從小沒吃過錢的苦,壓根不知柴米油鹽貴,甚至連顆糖都不用,三言兩語就跟著男人受窮去了。
一味以物質為滿足地「富養」,并不一定會達到我們以為的「不被一顆糖騙走」的結果。
所以養女一定要避開單純的物質富養。
可以在能力范圍之內給予物質滿足,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足,給予她富足的愛、理解和支持,讓她有開闊的視野、豐富的見識、獨立自主做事的機會。
如此她才能成長為有思想、有主見、有智慧的女孩,才能明白什麼是真正值得追求的,自己想要的又是什麼,才能不被虛榮所誘惑。
02 避過分溺愛
不可否認的是,對軟萌、可愛的女兒,很多父母更容易不知不覺中愛過頭,往往已經溺愛卻不自知,一大批「女兒奴」已經淪落。
比如同樣是不能吃巧克力,兒子沒羞沒臊,就被草草打發了,女兒因為楚楚可憐、梨花帶雨我們可能就不忍心,答應了。
同樣是同齡孩子,卻要求小男孩讓著女孩,因為是女孩啊~
我們總是覺得女孩天生柔弱,需要多一點的愛和保護,殊不知長期過度的愛,將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一種是,沒擔當、不能吃苦。
另一種更甚的,就是蠻橫無理、驕縱恣肆。
相信無論哪一種都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
我們要培養的,不是以「女孩」身份自卑或自持的人,而是不以性別設框定限,即便是女生,也一樣能夠有勇氣去嘗試去探索,從而成為勇敢、自信、獨立、謙遜的人。
03 避重男輕女
每每重男輕女我就想起來電視劇《歡樂頌》中的經典角色樊勝美。
現實中的樊勝美也不在少數,哪怕是當今如此發達、開放的社會環境,仍然屢見不鮮。
不僅小時候被重男輕女,成年后也被要求各種接濟、幫助哥哥/弟弟。
但重男輕女,害得是兩個孩子,對女兒的影響就不必多說了。你以為兒子就占便宜了嗎?
國外一項的調查研究顯示:
所有姐弟組合里,父母越偏向兒子,那麼兒子長大后沒出息的機率越高,反之,女兒有成就的機率會更高,但是幸福指數普遍偏低。
心理學家Alfred Adler給出的觀點是:
當我們站在弟弟的一方,給他們撐腰去對抗姐姐的一方,這實際上會增強他們弱小的感受,也是在教他利用這種無助和軟弱得到特別關注。
長久以來,他們也許就會給自己貼上軟弱、自卑的標簽,對于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社交能力等都沒有幫助。
而作為老大的姐姐,當她們在情感上不能得到父母無條件的關注時,就會轉而在學業、事業等方向變強,以爭奪父母的認可。但是從小「爭奪」的不安全感,會讓她們很難幸福。
所以重男輕女,是一場注定雙輸的賭局。
在養育CC&DD兩個孩子過程中,我發現雖然男、女孩性別不同,具體的教育方式上也略有不同,但父母給的愛卻不能不同。
你家是男孩還是女孩,今天的誤區你入過幾個?
關于養育男孩、女孩你還遇到過哪些問題,歡迎留言區一起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