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發泄情緒,而是站在孩子身邊,用經驗和智慧化作有效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昨天和閨蜜聊天,她說自己最近特別糟心。
原來,開學不過一個月,她兒子就因為多次把手機偷帶進課堂被警告。前幾天,更是因為半夜偷溜出學校上網被抓。
那天,她風塵仆仆趕到學校時,兒子正筆挺地站在辦公室門口,一副堅決不認錯的樣子。
辦公室里,她低聲下氣,好話說盡。
窩著一肚子火的她,罵了兒子一路。
不曾想,兒子剛到家就把自己反鎖在屋里了,愣是好幾天都不搭理她,檢討也一個字沒寫。
閨蜜一臉沮喪地問:「老師那邊我不擅溝通,兒子這邊我又教育不好,你說我該怎麼辦呀?」
聽了閨蜜的困難,我沒有直接開導她,而是先給她講了一個故事。
家庭教育家火花老師曾分享過一個自己的經歷。
女兒四年級那會,因為喜歡上課講話,經常影響到同桌學習,老師便給女兒換了很多位置,但不管誰和女兒坐一起,成績不出一月就會下滑。
為此,女兒多次被多科老師投訴,同學家長也對女兒有很大意見。
老師把她叫到學校談話時,她沒有附和,也沒有辯解,而是先表示感謝:「謝謝老師對我的女兒這麼用心,還這麼的細心。」
然后又表達了對老師無私付出的感恩。
此時,老師面容有點好轉,氣氛開始緩和。
于是,她接著表達女兒對老師的喜歡:
「我的女兒在家經常提起你,夸你。她說你剪了一個短髮,很顯年輕。
她還提到你有一條帶圓點的藍色裙子,穿著就像公主一樣,特別漂亮。」
聽完,老師開始面帶笑容,忍不住夸起女兒:
「朱莉這個孩子的觀察力極細,表達能力也很好,其實我們很多老師還是喜歡她的。
她的嘴很甜,情商也高,以后說不定能做個播音員、主持人,因為她有這方面的優勢。」
接下來,她又是各種真誠地肯定、賦能老師,整個談話過程非常愉快。
回到家后,她沒有指責,也沒有打罵女兒,而是表現得一臉開心。
女兒不解,問她「老師一定告我狀了吧?」
并吐槽老師很八卦,很多同學都因為老師告狀被父母罵慘了,有的還被打一頓。
她微笑著聽,沒有發表意見,而是有選擇地把老師對她的正面評價說給女兒聽。
聽到老師不僅沒有告狀,反而夸自己,女兒很開心,立馬轉換了態度:
「其實老師也沒有那麼壞,其實她也是為我們好。」
「她有時候脾氣不好,只是因為我們班上有些同學真的太調皮了,她也沒辦法管。」
「老師也挺可憐的,我以后還是對她好一點吧!」
自此,女兒開始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校表現越來越好,成績也在不斷提高。
從被投訴,到讓老師對女兒改觀,增強老師對女兒的信心,再到引導女兒喜歡老師,努力自主學習,最終實現雙贏。
這位媽媽給出了教科書式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做那個兜底的人
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或者被老師投訴,父母難免會覺得難堪、丟臉、生氣、焦慮,也很容易把從老師那里收到的負面情緒,一股腦地發泄給孩子。
但無數事實證明: 激烈尖銳的處理方式,不但不利于解決孩子的問題,反而容易激發孩子的對立情緒。
家庭教育專家賈榮韜就曾特別強調:
再嚴重的錯誤都蘊含著美好的部分,家長處理得當,壞事就會變成好事。
他兒子曾在高二的一次考試中,照抄同學卷子,結果被監考老師逮了個正著,他被班主任請去學校。
到了學校,他先去見了兒子,卻只表示關心,一個字也沒有提考試作弊的事。
兒子吞吞吐吐,想要解釋,他卻遞給兒子一個信任的眼神,用堅定的語氣說:「什麼都不要說了,爸爸理解你。」
和老師溝通后,他帶兒子出去吃了飯,買了生活必需品。
自始至終,他傳遞給兒子的都是關愛和信任,連一句「以后注意點」之類的重話都沒有。
爸爸的態度讓兒子觸動特別大,兒子對媽媽說:「這麼大的事,爸爸卻沒有責備我一句,我再不刻苦學習真說不過去了。」
后來兒子果真認真學習,成績節節攀升,最終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
其實,孩子犯錯時,他的內心會沮喪自責,會備受煎熬,這些情緒已經讓孩子受到了懲罰。
此時父母若是再施以懲戒,反而會消除孩子的內疚情緒,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明知有錯也不改。
父母及時給予孩子關心和支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和面子,用愛兜底,孩子才能生出巨大力量,去改變錯誤,迎難而上。
利用孩子的「向師性」,激勵孩子
《生命成長》節目中,心理學博士賀嶺峰也曾聊到自己被叫家長的經歷。
他女兒一道數學題連錯4遍,老師把他叫到學校就是一頓批:
「你們家長是不是覺得生完孩子就沒啥事了?教育孩子的事全推給我們學校老師啊?
你知不知道你孩子同一道數學題現在已經錯第四遍了?你怎麼做家長的啊?」
老師很不客氣,話也不好聽,但他卻自己消化了所有情緒。
回到家里,他就這樣對女兒說:
「老師說你最近一段時間的考試,卷面更整潔了,說明你學習態度端正多了,希望你以后做題時多審題,多驗算,就能提高成績了!」
為什麼不如實轉達呢?
因為孩子普遍有一個 「向師性」:
他們會像花草樹木趨向陽光一樣,趨向教師,有尊敬老師、愿意接受老師教導的心理傾向,以及希望得到教師重視、關懷、鼓勵的一種情緒傾向。
有遠見的父母,都擅長利用好孩子的「向師性」,把每一次被請家長,轉換成老師對孩子的激勵和肯定,喚醒孩子內在的驅動力。
就像網上一位媽媽,兒子被幼兒園老師投訴三分鐘都坐不住,懷疑有多動癥。
媽媽卻笑著告訴孩子:老師表揚你了,你之前一分鐘都坐不住,現在能坐三分鐘了。
小學時,兒子考試倒數第一,老師懷疑兒子有智力障礙,建議去醫院就診。
回到家里,她卻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說只要你再細心些,會超過你同桌的,你同桌排名第21。
國中時,老師說她兒子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危險。
她卻欣喜地告訴兒子:老師又表揚你了,說只要你繼續努力,肯定會考上重點高中。
在媽媽的鼓勵下,兒子最后考上了清華大學。
成長路上,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只會打擊和否定。
學會把老師的批評轉換成正面的語言,是為人父母的大智慧。
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注和肯定,孩子才會因為備受鼓舞而變得越來越好。
做好家校溝通,讓教育更成功
教育家錢志亮曾指出:
老師請家長,只是讓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有一個知情權,而且在這個問題上,老師可能已經無能為力了,需要借家長的力量來管教。
然而在和一些媽媽的聊天中,我發現, 在與老師溝通方面,不少媽媽都有害怕、逃避、討好的心理。
有的說:一看到老師的私信或電話,我就發怵,一定是我家娃又闖禍了,又要各種賠禮道歉了。
也有說:每次都給老師賠笑臉,說好話,總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關鍵還沒什麼效果。
其實, 被請家長是一次與老師溝通的好機會,更是一次幫助孩子與老師拉近關系的契機。
知乎上就有一位睿智的媽媽,他兒子在期末考試時偷帶手機被抓,班主任本來決定上報學校嚴肅處理,但她通過溝通,成功讓老師對孩子改觀,還取消了處分。
她是如何做的呢?
1. 感謝和道歉:賈軍又給您添麻煩了,但你還對他這麼上心,付出這麼多時間和精力,我真的特別感謝您。
2. 認真傾聽,理解和共情老師:真是辛苦老師了,如今的學生都不好帶,一個班還那麼多學生,您確實很難全部都照顧得到。
3. 合理分析,讓老師看到孩子積極的一面:賈軍作弊確實是犯了大錯,但是我發現他最近真的特別努力學習,有強烈的上進心,這比以前滿不在乎,破罐破摔的心態不知好了多少倍。
雖然動機是好的,但錯了就是錯了,老師您看該怎麼引導好呢?
4. 積極反饋,肯定老師的工作:賈軍能遇到您這樣的老師,是他的福分,我經常聽他夸您特別認真負責,又有耐心,孩子這學期明顯進步了,學習也在狀態,這都是您教的好啊。
有句話說得好:家長,孩子與老師的關系,猶如三人四足競走。
做父母的,懂得配合,共同協調要領,才能和老師統一戰線,形成教育合力的效果。
孩子才能更快進步,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
聽過一句話:孩子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
其實,孩子犯的錯,就像一枚硬幣。
正面是問題,反面是成長。
有遠見的父母,不會在孩子被投訴、被批評時,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與問題一起壓垮孩子。
而是看到孩子的無助,堅定地和他站在一起。
去理解他,給他改變的力量。
去鼓勵他,給他前進的希望。
去幫助他,與老師一起助力他的成長。
雖然很難,但這就是為人父母的修行。
愿父母們都能多一點耐心和智慧,抓住和老師溝通的契機,給孩子帶去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