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文章之前,我們先來講一個小故事。
一只熊掉進了獵人的陷阱,熊十分沮喪,然后發出悲傷的聲音,狗看到了,于是狗也跳進了這個陷阱,并安慰熊說:「你不是一個人」。正巧狐貍也走過來了,手里還拿著一個蛋糕,他看到熊和狗掉進陷阱,于是就對他們說:「沒事,別怕,獵人一時半會兒是不會來的,你們要吃點蛋糕嗎?」
狗和狐貍對熊的安慰方式,我們會比較傾向于狗的這種。
因為安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同身受,而不是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
前幾天,朋友家的小孩需要打針,我陪著一起去了,孩子一聽說要打針嚇得嗷嗷直哭,這時候,朋友就安慰小孩說:「別怕,打針一點都不疼,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打過針。」但是孩子還是哭個不停。
家長們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幾乎每個孩子都害怕打針。家長有時候會很納悶兒,為啥我安慰了孩子,孩子還是哭個不停呢?
那是因為,孩子不會因為我們一句簡單的鼓勵,對于打針的恐懼心理就煙消云散,所以他們就會哭個不停。
這個時候媽媽必須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放在先,這樣才能迅速準確地辨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聽到自己的感受從媽媽嘴里說出來,那一剎那「被理解」帶來的和媽媽「心連心」的感覺,足以消除孩子絕大部分負面情緒。
就像布琳·布朗在動畫中的旁白:反饋不能寬慰他人,只有連接才能寬慰他人。
用在育兒上,就是要設身處地地體察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用成人的方式來和孩子交流。
其實小孩子非常通情達理,任性的孩子只是缺乏成人的理解。小孩很少有非滿足不可的需求,他們最渴望的是別人理解他們的需求,承認他們的需求。
一旦孩子行為底下的情緒被看到、被理解也被釋放后,他們才能在行為上做出改變和調整。
具體落實在行動上就是,
可以先試著跟著孩子的思路和感受走一會,當他在你跟著他走了以后,不把你當對立面的敵人,而是當自己人,潛意識覺得足夠安全的時候,趁他一個不注意,走到前面,帶著他往你想要的方向和效果上走。
這就叫做共情。「共情」是心理學術語,又叫「同理心」。
共情的方法是表達孩子的愿望,肯定孩子的愿望,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滿足孩子的愿望。
理解孩子的愿望,理解孩子不能滿足時的沮喪心情,給孩子以情緒上的支持,平復了孩子的強烈情緒,恰恰就不需要再去滿足孩子不合理的愿望了。
共情的過程其實就是辨認孩子的感覺,然后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而且共情還可以幫助拆分孩子的情緒和不好的行為,行為有對錯,但是行為背后的情感并沒有對錯。
當然,共情不等于賣慘。
如果在孩子說自己的不開心時,家長說你這算什麼,我那時候比你更慘,此類的話,就會讓孩子覺得明明我在說我的感受,不知道怎麼回事轉移到你的感受上去了?好像我的感受不值一提,我并沒有被真正地傾聽。
因此,在這種情形下,溝通雙方的地位仍然不對等,關注點依然不是在對方身上,很難幫助對方疏導情緒。
所以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后再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