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朵媽帶著朵朵去公園里玩滑板車,朵朵的同學琳琳過來說把滑板車給她玩一下,朵朵就把自己的滑板車給琳琳了。過了一會朵朵過來和朵媽說:媽媽我也想玩滑板車了。朵媽說:你想玩你就去要回來啊,你自己的玩具你自己又決定權的。然后朵朵支支吾吾的說:琳琳還在玩呢,等她不玩了我再要回來吧,誰知道等琳琳不玩了天都黑了。朵朵和朵媽也回家了……
據朵媽說,上次帶朵朵去超市買蘋果總共買了10個蘋果,遇見不認識的寶寶朵朵非要塞給人家5個橘子,到了小區樓下看見經常一起玩的小伙伴了朵朵又給人家兩個橘子,回到家后朵媽說,寶寶你看還剩三個橘子爸爸一個媽媽一個寶寶一個好不好呢,沒想打「大方的」朵朵竟然跑著把三個橘子藏起來了,說什麼也不給爸爸媽媽。朵媽覺得她對別人很大方,但是對父母卻很自私。
朵媽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朵朵小的時候,朵媽們都會引導朵朵和別人分享,朵媽經常教育朵朵愛分享的才是好孩子,我們不能小氣。慢慢的朵朵受到家長的引導后變得越來越「大方了」,但是朵媽卻怎麼也開心不起來,又犯愁又苦惱,生怕用錯了方法讓孩子變「小氣」。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當家中的寶寶出現這樣的情況后,家長還應沉下心來,分析孩子這樣做的心理動機是什麼,教育問題還要做到「對癥下藥」才有療效。
1.寶寶過于大方可能是「討好心理」在作祟
一些很大方的寶寶會誤認為將自己喜歡的玩具送給小朋友們能夠很快的獲得小朋友的喜歡,孩子的這一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討好心理」。
孩子通過用送玩具的方式希望自己能夠更快的交到朋友。但是家長應該告訴寶寶這樣的交朋友的方式是不對的。并不是說只有送給小朋友東西你們才可以做朋友,交到朋友的方式有很多:一起做游戲、一起玩玩具等等。
家長可以告訴寶寶,可能小朋友們會喜歡你送給她禮物,但是用這樣的方式交到的朋友不會是真正的朋友,也不會真誠,我們應該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交朋友。
2.寶寶過于大方可能是「強者心理」在作祟
寶寶送東西出去有可能是一種變相的炫耀,也有可能是寶寶不喜歡那個物品。想要拿著自己新奇的玩具展示給小朋友,以此來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進行適當的反思,都說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面鏡子,家長還應在孩子面前適當的弱化一下對于物質生活的渲染。一些家長擁有奢侈品、名牌的商品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優越感。孩子的模仿和學習能力很強,當家長通過物質表達自己的強者優越感時,孩子就會進行效仿。
因此,只有家長改變,孩子才會改變。
面對孩子過于「大方」,過于斥責不可取
有很多家長面對太「大方」的孩子,往往都是氣急敗壞的上來先指責著孩子一通,斥責孩子「敗家」,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家長的斥責會讓孩子們覺得分享不是一件好事,嚴重些還會讓孩子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寶寶愛分享并不是一件壞事,作為家長不是不讓孩子分享,而是讓寶寶們對于物品的貴重與否有一個概念我們在教會寶寶分享的同時,也要教會寶寶不能一味的分享。
否則,習慣都是慢慢養成的,如果在寶寶小的時候沒有幫助寶寶樹立寶寶物品貴重意識,當寶寶長大后會讓孩子形成什麼都不在乎的性格,也會養成大手大腳的意識,對于金錢沒有良好的概念。
寶寶「過于大方」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首先家長不應該否認孩子愛分享的行為
當家中的寶寶們是個太大方的娃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不要急著去責怪孩子,怒斥孩子,也不能去否認孩子的這一分享行為,否則會讓孩子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家長應該先夸贊寶寶愛分享的這一行為。因為分享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寶寶現階段對于物的價值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同時,寶寶愛分享,說明寶寶不自私。
但是我們要告訴寶寶分享可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拿出去分享的。分享前可以詢問一下爸爸媽媽的意見。
2. 其次家長要找到適當的教育方法
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應該教會孩子正確的分享方式。告訴寶寶正確的分享并不是一一味地退讓,分享的首要前提是建立在孩子的自愿上的。
家長應秉持著你不分享我不強求,你分享我欣慰的態度。在尊重孩子物權觀后還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的分享是什麼。
只有家長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分享方式,才能幫助寶寶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分享并不是說要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要讓給別人,也不是說你要把自己的玩具全部讓給小朋友,然后你在一旁看著他們玩。分享應該是將你的快樂分享給小伙伴,然后將一份快樂變成兩份快樂,而不是你將自己的快樂分享給其他小朋友,你自己變得不開心。
分享的前提是——孩子愿意分享
我記得《爸爸去哪兒》有一集的主題是:分享。村長希望小朋友們能將自己手中的雞蛋分享出去,雖然不愿分享但是經過爸爸們的「教導」都將自己的雞蛋分享了出去。
在這個環節中只有陳小春先詢問了兒子Jasper的意見,當陳小春知道兒子不想分享時,陳小春說:「你決定,這是你的東西你不想分享就不分享嘍。」陳小春的做法充分的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只要孩子在充分的被尊重下孩子才會尊重自己的想法,才能學會尊重別人才能,才能發自內心的愿意分享。
3. 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權
家長可以交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無論是玩具還是零花錢,家長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讓孩子們有只有的權限。比如可以每天給孩子固定數額的零花錢,這些錢由孩子自行做主。孩子可以用這些零花錢買東西分享給自己的朋友,但是如果超過這個金額后,家長就不會再給孩子錢了。
4. 最后家長應適當的給孩子一些限制
當家長髮現,自己的寶寶太大方了,家長可以采用限制法。比如,將客廳散落的玩具收起來,不給寶寶留太多的玩具,不給寶寶很多的滿足。
同時,家長還應讓寶寶學會珍惜。家中的玩具通常都是家長買給寶寶的,寶寶得來后沒有一點的珍惜感。家長可以和寶寶建立一個小小的考核機制,比如寶寶自己收拾玩具,可以得一元錢,想吃零食就需要自己賺錢買,讓寶寶知道得來物的來之不易。這樣的限制法能讓寶寶更加珍惜東西,也會提升寶寶的幸福感。
近年來,好多小學生每個月要找家長要上千元給同學買生日禮物,給老師買禮物。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沒有「亡羊補牢」。
對于這樣的情況還應該要簡化生活方式,告訴孩子簡單的生活。所以當家長髮現孩子有這樣的「大方」時,可以妙用寶寶的錯誤,來對寶寶進行教育,幫助寶寶樹立爭取正確的價值觀。
從古至今我們都在提倡構建一個的無私的社會,在這個無私的社會構建過程中,我們應該學習去做一個怎樣的「分享者」構建無私的社會并不意味著要放棄自己的利益,舍棄自己的快樂,我們斥責自私,但是我們更應該提倡明智的分享。